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1-16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简史 | 第11-12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 | 第12-14页 |
1.2.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4-16页 |
1.2.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6页 |
1.3 锂电池简介 | 第16-26页 |
1.3.1 锂电池的发展 | 第16页 |
1.3.2 金属锂负极保护 | 第16-17页 |
1.3.3 锂-空气电池 | 第17页 |
1.3.4 锂-硫电池 | 第17-21页 |
1.3.5 锂-硒电池 | 第21-26页 |
1.3.5.1 锂-硒电池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1.3.5.2 锂-硒电池面临的挑战 | 第22-23页 |
1.3.5.3 锂-硒电池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4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验药品材料与表征方法 | 第28-33页 |
2.1 实验药品和使用的表征仪器 | 第28-29页 |
2.2 材料表征方法及原理 | 第29-31页 |
2.2.1 X射线衍射 | 第29-30页 |
2.2.2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 | 第30页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0页 |
2.2.4 热重分析 | 第30页 |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30-31页 |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1页 |
2.2.7 拉曼光谱分析 | 第31页 |
2.3 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1-33页 |
2.3.1 电池的组装 | 第31页 |
2.3.2 循环伏安法测试(Cyclic voltammetry,CV) | 第31-32页 |
2.3.3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32-33页 |
第3章 硒/N,P共杂掺杂多孔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33-44页 |
3.1 前沿 | 第33-34页 |
3.2 材料制备 | 第34页 |
3.2.1 N,P共掺杂碳材料制备 | 第34页 |
3.2.2 Se/NPC的制备 | 第34页 |
3.3 材料的表征 | 第34-39页 |
3.3.1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第34-35页 |
3.3.2 XRD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3.3 形貌表征 | 第36-37页 |
3.3.4 拉曼测试结果 | 第37页 |
3.3.5 热重分析 | 第37页 |
3.3.6 XPS分析 | 第37-39页 |
3.4 Se/NPC的电化学性能 | 第39-42页 |
3.4.1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9-40页 |
3.4.2 充放电曲线 | 第40页 |
3.4.3 Se/NPC复合材料电极的循环稳定性 | 第40页 |
3.4.4 Se/NPC复合材料电极的倍率性能 | 第40-42页 |
3.4.5 Se/NPC复合材料电极循环后的形貌 | 第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动物骨头衍生多孔碳用于负载硒制备高性能锂-硒电池正极材料 | 第44-53页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4.2 材料制备 | 第45-46页 |
4.2.1 动物组织衍生碳的制备 | 第45-46页 |
4.2.2 Se/ABPC的制备 | 第46页 |
4.3 结构和形貌的表征 | 第46-49页 |
4.3.1 电镜测试分析 | 第46-47页 |
4.3.2 XRD测试分析 | 第47页 |
4.3.3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 第47-48页 |
4.3.4 拉曼测试分析 | 第48页 |
4.3.5 热重分析 | 第48-49页 |
4.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9-52页 |
4.4.1 循环伏安测试 | 第49页 |
4.4.2 不同循环次数的充放电曲线 | 第49-50页 |
4.4.3 恒流充放电循环性能 | 第50页 |
4.4.4 Se/ABPC的倍率性能 | 第50页 |
4.4.5 电化学阻抗测试 | 第50-51页 |
4.4.6 循环后的电极形貌表征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