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号噪声消除的数字滤波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微弱生物电信号 | 第11页 |
1.2 微弱生物电信号提取的现代分析方法综述 | 第11-14页 |
1.2.1 时域分析方法 | 第11-12页 |
1.2.2 频域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1.2.3 时频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1.2.4 多维统计分析方法 | 第14页 |
1.2.5 非线性分析方法 | 第14页 |
1.3 课题研究的研究意义和创新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生理信号基本理论 | 第17-31页 |
2.1 脑电信号 | 第17-25页 |
2.1.1 有关脑电的基本知识 | 第17-18页 |
2.1.2 脑电图 | 第18页 |
2.1.3 脑电的基本分类 | 第18-21页 |
2.1.4 国际脑电图标准电极安装法 | 第21-22页 |
2.1.5 振幅整合脑电(aEEG) | 第22-25页 |
2.2 心电信号 | 第25-30页 |
2.2.1 心电信号采集和分析系统的发展简史 | 第26-27页 |
2.2.2 心电信号时域特征分析 | 第27-28页 |
2.2.3 心电信号的电特性分析 | 第28页 |
2.2.4 心电信号的提取 | 第28-29页 |
2.2.5 心电信号处理的主要技术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滤波处理理论 | 第31-51页 |
3.1 模拟滤波器简单介绍 | 第31-35页 |
3.2 数字滤波器的优点及实现时的问题 | 第35页 |
3.3 简单整系数递归数字滤波器的特点 | 第35-36页 |
3.4 简单整系数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 第36-42页 |
3.4.1 零、极点对消法 | 第36-41页 |
3.4.2 M 阶简单整系数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 第41-42页 |
3.5 简单整系数高通滤波器的设计 | 第42-45页 |
3.5.1 直接法 | 第42-44页 |
3.5.2 变换法 | 第44-45页 |
3.6 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 第45-47页 |
3.6.1 直接法 | 第45-46页 |
3.6.2 串连法 | 第46-47页 |
3.7 简单整系数带阻滤波器的设计 | 第47-5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滤波实现的比较 | 第51-64页 |
4.1 心电信号的特点 | 第51页 |
4.2 强噪声干扰背景的制约表现 | 第51-54页 |
4.3 BUTTERWORTH 滤除工频干扰实现 | 第54-56页 |
4.4 切比雪夫滤波器滤除实现 | 第56-58页 |
4.5 用简单数字滤波法滤除工频干扰 | 第58-61页 |
4.6 带锁相环的自适应滤波 | 第61-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电路设计基础理论 | 第64-71页 |
5.1 放大电路基本流程 | 第64页 |
5.2 放大器的抗干扰设计 | 第64-66页 |
5.3 生物电信号前置处理电路的性能要求 | 第66-68页 |
5.4 合理设计滤波器消除工频、肌电干扰 | 第68-69页 |
5.5 适当采取“浮地”加屏蔽的技术 | 第69页 |
5.6 抑制电源引入的干扰 | 第69-7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振幅整合脑电电路 | 第71-90页 |
6.1 脑电放大器设计应用 | 第71-82页 |
6.1.1 脑电信号前置处理电路 | 第71-77页 |
6.1.2 输入缓冲放大级的设计 | 第77-78页 |
6.1.3 第二级放大电路实现 | 第78-79页 |
6.1.4 第三级放大电路实现 | 第79-80页 |
6.1.5 简单的脉冲抑制电路 | 第80页 |
6.1.6 右腿驱动电路 | 第80-81页 |
6.1.7 高通滤波电路 | 第81-82页 |
6.2 数字电路的硬件设计 | 第82-86页 |
6.2.1 单片机S3C44B0X 的选择 | 第83-85页 |
6.2.2 芯片RTL8019AS 的选择 | 第85-86页 |
6.3 CFM 脑电信号处理结果 | 第86-8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90-9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0页 |
7.2 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