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导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间接正犯概述 | 第12-19页 |
第一节 间接正犯的概念 | 第12-14页 |
第二节 间接正犯的特征 | 第14-17页 |
一、间接正犯首先是正犯,是正犯的一种形式 | 第15页 |
二、间接正犯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现构成要件行为的间接性 | 第15页 |
三、间接正犯与被利用人之间不发生共同犯罪关系 | 第15页 |
四、间接正犯的对象特征在于行为人所利用的对象是人,且是他人的行为,而非物体或动物的运动或活动 | 第15-16页 |
五、间接正犯的实行行为具有整体性特征,即利用行为与被利用人的行为应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不能孤立地加以分割 | 第16-17页 |
第三节 间接正犯的犯罪构成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间接正犯的类型 | 第19-34页 |
第一节 有关间接正犯类型的争论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间接正犯类型具体分析 | 第20-34页 |
一、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者实施犯罪的情形 | 第20-23页 |
(一) 利用精神病人实施犯罪的情形 | 第20-21页 |
(二) 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者实施犯罪的情形 | 第21-23页 |
二、利用行为人缺乏构成要件的故意实施犯罪的情形 | 第23-26页 |
(一) 被利用者无罪过的情形 | 第23-24页 |
(二) 被利用者有过失的情形 | 第24-25页 |
(三) 被利用者无特定犯罪故意的情形 | 第25-26页 |
三、利用他人合法行为实施犯罪的情形 | 第26-28页 |
四、利用有故意的工具实施犯罪的情形 | 第28-32页 |
五、利用其他有关情形 | 第32-34页 |
(一) 通过杀害他人而实施犯罪的情形 | 第32页 |
(二) 通过他人自害行为实施犯罪的情形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间接正犯的认定 | 第34-40页 |
第一节 间接正犯与亲手犯的区别 | 第34页 |
第二节 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区别 | 第34-36页 |
第三节 间接正犯与片面帮助犯的区别 | 第36-37页 |
第四节 间接正犯的着手标准 | 第37-38页 |
第五节 间接正犯的错误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间接正犯的立法化问题研究 | 第40-49页 |
第一节 间接正犯的理论发展与立法概况 | 第40-41页 |
一、英美法系关于无罪代理人理论与立法 | 第40-41页 |
二、大陆法系关于间接正犯的理论与立法 | 第41页 |
第二节 我国间接正犯立法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41-49页 |
一、间接正犯立法化的必要性 | 第41-45页 |
二、间接正犯立法化的可能性 | 第45-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