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勘探论文--地震勘探论文

弱各向异性介质转换波AVO分析与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5-19页
        1.2.1 转换波AVO技术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2 弹性阻抗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3 流体识别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9-22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创新点第20-22页
第2章 各向同性介质转换波AVO技术及应用第22-44页
    2.1 AVO技术基本概念第22-23页
    2.2 各向同性介质中转换波反射系数精确公式第23-25页
        2.2.1 Zoeppritz方程精确解第23-24页
        2.2.2 Aki-Richards射线参数精确解第24-25页
    2.3 P-SV波AVO分析的主要特点第25-27页
    2.4 转换波反射系数的典型近似公式第27-32页
        2.4.1 不同类型的P-SV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第27-30页
        2.4.2 线性近似公式精度对比分析第30-32页
    2.5 P-SV波反射系数对不同含气含水砂岩的识别第32-35页
    2.6 P-SV波AVO正演模拟第35-41页
        2.6.1 P-SV波旅行时计算及共转换点确定第36-39页
        2.6.2 P-SV波AVO正演模拟第39-41页
    2.7 P-SV波AVO属性分析第41-44页
第3章 弱各向异性介质中P-SV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及AVO属性分析第44-78页
    3.1 各向异性介质概述第44-50页
        3.1.1 各向异性介质的分类第45页
        3.1.2 介质的弹性系数矩阵第45-50页
        3.1.3 Thomsen系数第50页
    3.2 正交各向异性介质转换波反射系数基本公式第50-53页
    3.3 VTI介质中P-SV波反射系数线性近似公式第53-57页
        3.3.1 修正后线性化公式的建立第53-54页
        3.3.2 精度对比及误差分析第54-57页
        3.3.3 Thomsen各向异性参数影响分析第57页
    3.4 HTI介质中P-SV波反射系数线性近似公式第57-67页
        3.4.1 线性近似公式的建立第57-59页
        3.4.2 精度对比及误差分析第59-63页
        3.4.3 反射系数影响因素分析第63-67页
    3.5 P-SV波反射系数识别气水砂岩效果对比第67-71页
    3.6 弱各向异性P-SV波AVO属性分析第71-77页
        3.6.1 截距梯度属性分析第72-76页
        3.6.2 地震属性剖面构建第76-77页
    3.7 小结第77-78页
第4章 弱各向异性P-SV波弹性阻抗研究第78-96页
    4.1 弹性阻抗基本理论第78-84页
    4.2 各向异性PP波弹性波阻抗第84-85页
    4.3 各向异性P-SV波弹性波阻抗公式推导第85-89页
        4.3.1 HTI介质P-SV波弹性阻抗及误差分析第86-88页
        4.3.2 VTI介质P-SV波弹性阻抗及误差分析第88-89页
    4.4 VTI介质转换波扩展弹性阻抗第89页
    4.5 新弹性阻抗公式影响因素分析第89-91页
        4.5.1 VTI介质模型第89-90页
        4.5.2 HTI介质模型第90-91页
    4.6 纵波弹性阻抗与转换波弹性阻抗交会分析第91-96页
        4.6.1 实际测井数据分析第92-93页
        4.6.2 VTI介质25类典型砂岩模型弹性阻抗交会分析第93-96页
第5章 弱各向异性广义流体因子的构建第96-110页
    5.1 Biot-Gassmann方程第96-98页
    5.2 常见阻抗类流体因子第98-100页
    5.3 流体因子敏感性分析第100-102页
    5.4 广义流体因子的构建第102-105页
    5.5 各向异性广义流体因子构建及识别效果第105-107页
        5.5.1 公式构建第105页
        5.5.2 应用效果第105-107页
    5.6 各向异性参数影响分析第107-11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6页
    6.1 结论第110-113页
    6.2 展望第113-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6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6-128页
致谢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移动节点移动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应用双分解法同步优化CDMA无线数据网的路由和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