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1-13页 |
|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部分 | 第13-31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2 病例选择 | 第13-14页 |
| ·试验对象 | 第13页 |
| ·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4-19页 |
| ·试验方法 | 第14-15页 |
| ·观察内容及疗效评价 | 第15-19页 |
| 4 不良事件 | 第19页 |
| ·不良事件记录 | 第19页 |
| ·不良事件随访 | 第19页 |
| 5 统计学处理 | 第19页 |
| 6 统计结果 | 第19-23页 |
| ·性别 | 第19页 |
| ·入组年龄 | 第19-20页 |
| ·因慢性咳嗽行胸部CT检查发现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程 | 第20页 |
| ·中医痰瘀阻肺型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 | 第20页 |
| ·治疗前后中医痰瘀阻肺证候总体疗效比较见表2 | 第20页 |
| ·治疗前后中医痰瘀阻肺证候各症状记分改善情况 | 第20-21页 |
| ·胸部CT改善情况 | 第21-22页 |
| ·肺功能改善情况 | 第22页 |
| ·指氧饱和度改善情况 | 第22页 |
| ·表14麻杏芎葶合剂加泼尼松使患者泼尼松减量的时间分布表(天) | 第22-23页 |
| ·在泼尼松减量的过程中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 | 第23页 |
| ·安全性检测 | 第23页 |
| ·不良反应 | 第23页 |
| 7 结果 | 第23-24页 |
| 8 讨论 | 第24-29页 |
| ·麻杏芎葶合剂加泼尼松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意义 | 第24-25页 |
| ·麻杏芎葶合剂和泼尼松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机制探讨 | 第25页 |
| ·肺间质纤维化辨证论治 | 第25-26页 |
| ·宣肺平喘、逐瘀豁痰法的立法依据 | 第26页 |
| ·麻杏芎葶合剂药物分析 | 第26-29页 |
| 9 验案举隅 | 第29-30页 |
| 10 问题与展望 | 第30-31页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31-49页 |
| 综述一 | 第31-39页 |
| 1 历史沿革 | 第31-32页 |
| ·有关"肺咳"的认识 | 第31-32页 |
| ·有关"肺胀"的认识 | 第32页 |
| 2 肺间质纤维化的现代中医药研究进展 | 第32-39页 |
| ·病因病机认识 | 第32-33页 |
| ·中医药治疗 | 第33-39页 |
| 综述二 | 第39-49页 |
| 1 发病因素 | 第39页 |
| 2 发病机制 | 第39-41页 |
| ·PF的细胞机制 | 第40页 |
| ·PF与细胞凋亡 | 第40-41页 |
| ·PF与细胞因子网络 | 第41页 |
| ·PF与核转录因子(NF-kB) | 第41页 |
| ·PF与基质过氧化作用 | 第41页 |
| 3 临床表现 | 第41-42页 |
| 4 诊断研究进展 | 第42-44页 |
| ·X胸部线 | 第42页 |
| ·高分辨CT扫描(HRCT) | 第42-43页 |
| ·肺功能 | 第43页 |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支气管肺泡灌洗 | 第43-44页 |
| ·血清学检查 | 第44页 |
| 5 治疗研究进展 | 第44-49页 |
| ·抗炎治疗 | 第44页 |
| ·抗氧化治疗 | 第44-45页 |
| ·抗纤维化治疗 | 第45-46页 |
| ·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拮抗剂治疗 | 第46-47页 |
| ·分子靶向药物 | 第47页 |
| ·基因治疗 | 第47-48页 |
| ·肺移植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附件1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