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港跨海大桥海工混凝土的设计与过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概述 | 第10-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3 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 第19-34页 |
2.1 原材料 | 第19-26页 |
2.1.1 水泥 | 第19-20页 |
2.1.2 粗集料 | 第20-21页 |
2.1.3 细集料 | 第21页 |
2.1.4 矿物掺和料 | 第21-24页 |
2.1.5 外加剂 | 第24-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34页 |
2.2.1 工作性测试方法 | 第26-27页 |
2.2.2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27-29页 |
2.2.3 氯离子渗透性测试方法 | 第29-31页 |
2.2.4 抗硫酸盐侵蚀测试方法 | 第31-32页 |
2.2.5 早期抗裂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不同等级海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34-64页 |
3.1 设计目标 | 第34-35页 |
3.2 设计方法 | 第35-37页 |
3.2.1 水胶比确定 | 第37页 |
3.2.2 胶凝材料用量 | 第37页 |
3.2.3 砂率确定 | 第37页 |
3.3 C15~C55海工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 第37-57页 |
3.3.1 C15海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37-39页 |
3.3.2 C20海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39-41页 |
3.3.3 C25海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41-43页 |
3.3.4 C30海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43-45页 |
3.3.5 C35海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45-49页 |
3.3.6 C40海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49-53页 |
3.3.7 C50海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53-55页 |
3.3.8 C55海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55-57页 |
3.4 海工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 第57-64页 |
第四章 海工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 第64-77页 |
4.1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 第64-69页 |
4.1.1 氯离子侵蚀机理及其对钢筋的破坏 | 第64-67页 |
4.1.2 试验方案 | 第67页 |
4.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7-69页 |
4.2 海工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 第69-72页 |
4.2.1 硫酸盐侵蚀机理 | 第69-70页 |
4.2.2 试验方案 | 第70页 |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0-72页 |
4.3 早期抗裂性能对海工混凝土影响 | 第72-77页 |
4.3.1 早期抗裂机理 | 第72-74页 |
4.3.2 试验方案制定 | 第74-75页 |
4.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矿物掺和料在海工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77-83页 |
5.1 工作性机理分析 | 第77-78页 |
5.1.1 形态效应 | 第77页 |
5.1.2 增塑效应 | 第77页 |
5.1.3 延迟了水泥的水化效应 | 第77-78页 |
5.1.4 吸附效应 | 第78页 |
5.2 强度的机理分析 | 第78-82页 |
5.2.1 优化水泥水化产物 | 第78页 |
5.2.2 提高界面过渡区性能 | 第78-80页 |
5.2.3 中心质效应 | 第80-81页 |
5.2.4 诱导激活效应 | 第81-82页 |
5.2.5 表面微晶效应 | 第82页 |
5.3 耐久性影响机理分析 | 第82-83页 |
第六章 海工混凝土质量控制及施工工艺 | 第83-93页 |
6.1 质量控制 | 第83-90页 |
6.1.1 原材料质量控制 | 第83-85页 |
6.1.2 施工质量控制 | 第85-90页 |
6.2 施工工艺 | 第90-93页 |
6.2.1 缓凝冲水法概念 | 第90页 |
6.2.2 材料及设备机具 | 第90页 |
6.2.3 缓凝冲水施工 | 第90-91页 |
6.2.4 质量控制 | 第91页 |
6.2.5 注意事项 | 第91-93页 |
结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