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安多弧后盆地构造演化--来自南北侧上三叠统沉积物特征制约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3-15页 |
1.2.1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 第13-14页 |
1.2.2 弧后盆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第15-16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5 工作量 | 第18-19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9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9-20页 |
2.2 羌塘地块 | 第20-24页 |
2.2.1 地层 | 第20-23页 |
2.2.2 岩浆岩 | 第23-24页 |
2.3 班怒带 | 第24-25页 |
2.4 安多微陆块 | 第25-27页 |
2.5 拉萨地体 | 第27-29页 |
2.5.1 地层 | 第27-28页 |
2.5.2 岩浆岩 | 第28页 |
2.5.3 结晶基底 | 第28-29页 |
3 上三叠统地层沉积特征 | 第29-39页 |
3.1 样品采集 | 第29页 |
3.2 上三叠统地层 | 第29-38页 |
3.2.1 野外观察 | 第29-33页 |
3.2.2 室内镜下特征 | 第33-36页 |
3.2.3 三角图解 | 第36-38页 |
3.3 小结 | 第38-39页 |
4 铬尖晶石与锆石矿物特征和年代学 | 第39-55页 |
4.1 铬尖晶石成分 | 第39-40页 |
4.2. 锆石测试方法 | 第40-41页 |
4.3 锆石形态特征与U-Pb年龄 | 第41-50页 |
4.3.1 确哈拉组 | 第43页 |
4.3.2 土门格拉组 | 第43-50页 |
4.4 物源分析 | 第50-53页 |
4.4.1 确哈拉组 | 第51-52页 |
4.4.2 土门格拉组 | 第52-53页 |
4.5 结论 | 第53-55页 |
5 班怒带中段安多弧后盆地构造演化 | 第55-60页 |
5.1 弧后盆地早期演化阶段 | 第56-57页 |
5.2 弧后盆地晚期演化阶段 | 第57-58页 |
5.3 安多弧后盆地构造演化模型 | 第58-60页 |
6 结论 | 第60-62页 |
锆石数据附表 | 第62-87页 |
LA-ICP-MS U-Pb锆石年龄数据 | 第62-74页 |
锆石REE数据 | 第7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个人简介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