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第二章 史诗《梅葛》概况 | 第11-21页 |
第一节 "梅葛"释名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流传地自然概况及社会生活 | 第13-15页 |
一、自然环境 | 第13-14页 |
二、梅葛文化带的社会生活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梅葛"的产生 | 第15-16页 |
第四节 "梅葛"的分类、地位及功能 | 第16-20页 |
一、"梅葛"的分类 | 第16-17页 |
二、"梅葛"的地位和功能 | 第17-20页 |
第五节 "梅葛"的艺术特点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史诗《梅葛》的仪式层——赤梅葛与辅梅葛 | 第21-26页 |
第一节 赤梅葛——安魂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赤梅葛——指路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辅梅葛——退邪神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史诗《梅葛》的内容层——异文本(版本)的差异 | 第26-31页 |
第一节 梅葛的相关文本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梅葛与蜻蛉梅葛 | 第28-31页 |
第五章 史诗《梅葛》的表现方式层 | 第31-43页 |
第一节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梅葛"中的数字程式与方位词 | 第33-38页 |
一、史诗的语言特征 | 第33-34页 |
二、"梅葛"中的数字程式 | 第34-37页 |
三、"梅葛"中的方位词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梅葛"中的平行结构 | 第38-43页 |
第六章 史诗中的宗教特征——图腾崇拜 | 第43-52页 |
第一节 神话史诗中的图腾溯源 | 第43-47页 |
一、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 第44-46页 |
二、崇虎的中华文化背景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梅葛"中的虎文化 | 第47-52页 |
一、梅葛文化带的虎图腾崇拜观念 | 第48-49页 |
二、"虎尸化万物"与返机为虎 | 第49-52页 |
第七章 转型期的生存危机 | 第52-66页 |
第一节 危机下的史诗生存概况 | 第52-55页 |
第二节 "寻根"途中的收获与遗落 | 第55-58页 |
第三节 史诗传承的依附—论史诗新时期的生存策略 | 第58-59页 |
第四节 潜文化发展机制——彝剧 | 第59-66页 |
一、傩祭与"梅葛"的关联 | 第60-62页 |
二、虎舞与傩祭 | 第62-66页 |
小结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