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引言 | 第11-26页 |
1.1.1 CO的来源及危害 | 第11-12页 |
1.1.2 CO催化氧化反应的催化剂 | 第12-16页 |
1.1.2.1 贵金属催化剂 | 第12-14页 |
1.1.2.2 非贵金属催化剂 | 第14-16页 |
1.1.3 介孔金属氧化物的合成 | 第16-22页 |
1.1.3.1 软模板法 | 第16-17页 |
1.1.3.2 硬模板法 | 第17-20页 |
1.1.3.3 胶体晶体模板法 | 第20-21页 |
1.1.3.4 超晶格法 | 第21-22页 |
1.1.4 介孔金属氧化物性质控制 | 第22-24页 |
1.1.4.1 结晶性 | 第22-23页 |
1.1.4.2 孔径和孔墙尺寸控制 | 第23-24页 |
1.1.5 介孔金属氧化物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思想 | 第26-28页 |
1.3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 | 第28页 |
1.4 项目来源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9-36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29-30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3 样品制备 | 第30-34页 |
2.3.1 介孔硅KIT-6 制备 | 第30-31页 |
2.3.2 微孔ZSM-5 制备 | 第31页 |
2.3.3 介孔、微孔和纳米CeO_2制备 | 第31页 |
2.3.4 Pd/ CeO_2制备 | 第31-32页 |
2.3.5 过渡金属(Co、Cu和Fe)掺杂CeO_2制备 | 第32-33页 |
2.3.6 不同介孔孔径Cu掺杂CeO_2制备 | 第33-34页 |
2.4 样品表征 | 第34-35页 |
2.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4页 |
2.4.2 BET比表面 | 第34页 |
2.4.3 投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4页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第34页 |
2.4.5 H2-TPR程序升温还原 | 第34-35页 |
2.4.6 傅立叶变换激光拉曼光谱(Raman) | 第35页 |
2.4.7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5页 |
2.5 CO反应活性体系及方法 | 第35-36页 |
2.5.1 活性测试 | 第35页 |
2.5.2 稳定性测试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6-67页 |
3.1 纳米、微孔和介孔CeO_2的制备及CO催化氧化性能 | 第36-46页 |
3.1.1 XRD分析结果 | 第36-37页 |
3.1.2 BET分析结果 | 第37-39页 |
3.1.3 TEM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3.1.4 催化活性评价 | 第40-41页 |
3.1.5 表面物种分析(XPS) | 第41-43页 |
3.1.6 TEM-EDS Mapping | 第43-44页 |
3.1.7 还原性分析(H2-TPR) | 第44-46页 |
3.2 Cu、Co、Fe掺杂三维介孔CeO_2的制备及CO催化氧化性能 | 第46-55页 |
3.2.1 XRD分析结果 | 第46-47页 |
3.2.2 BET分析结果 | 第47-48页 |
3.2.3 TEM分析结果 | 第48-50页 |
3.2.4 表面物种分析(XPS) | 第50-52页 |
3.2.5 拉曼分析结果(Raman) | 第52-53页 |
3.2.6 还原性分析(H_2-TPR) | 第53-54页 |
3.2.7 催化活性评价 | 第54-55页 |
3.3 Cu掺杂CeO2三维介孔孔道设计及CO催化氧化性能 | 第55-67页 |
3.3.1 KIT-6 XRD分析结果 | 第56-57页 |
3.3.2 KIT-6 BET分析结果 | 第57页 |
3.3.3 CeCu20 XRD分析结果 | 第57-59页 |
3.3.4 CeCu20 BET分析结果 | 第59-61页 |
3.3.5 TEM分析结果 | 第61-62页 |
3.3.6 FTIR分析结果 | 第62-63页 |
3.3.7 还原性分析(H_2-TPR) | 第63页 |
3.3.8 催化活性评价 | 第63-64页 |
3.3.9 CeCu20-KIT650表面物种分析(XPS) | 第64-67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