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

复杂条件下岩体应力综合分析及岩爆控制研究

作者简介第6-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7页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3页
        1.2.1 地应力测试方法第17-19页
        1.2.2 地应力模拟分析方法第19-21页
        1.2.3 岩爆预防措施第21-23页
        1.2.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3页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3-2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4-25页
        1.3.3 主要创新点第25-27页
第二章 切缝解除法在极高应力条件下洞室围岩应力测量中的应用第27-48页
    §2.1 基于部分恢复变形的切缝解除法基本原理第27-33页
        2.1.1 洞壁二维应力测量第27-31页
        2.1.2 洞室原岩三维应力测量第31-33页
        2.1.3 部分恢复法岩体弹性模量测试第33页
    §2.2 切缝解除法有限元模拟与论证第33-37页
    §2.3 窄缝局部应力解除法测试流程第37-38页
    §2.4 切缝解除法在锦屏Ⅱ级水电站中的应用第38-47页
        2.4.1 辅助洞表层岩体应力特征分析第38-40页
        2.4.2 切缝解除法在辅助洞应力场研究中的应用第40-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基于围岩扰动应力的初始地应力场测试及反演分析第48-65页
    §3.1 测区岩体质量评价第48-49页
    §3.2 切缝解除法测试方法的改进和论证第49-52页
        3.2.1 卸荷岩体切缝解除法有限元模拟与论证第49-52页
        3.2.2 测试工艺的改进第52页
    §3.3 测试成果分析第52-53页
    §3.4 基于围岩扰动区应力测量结果的原岩应力反演方法第53-59页
        3.4.1 反演分析流程第53-54页
        3.4.2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54-55页
        3.4.3 力学参数和本构模型的选取第55页
        3.4.4 应力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的选取第55-57页
        3.4.5 非线性优化求解方法第57-59页
    §3.5 反演结果分析第59-63页
        3.5.1 应力边界条件优化求解结果第59页
        3.5.2 围岩应力演化过程分析第59-63页
    §3.6 地应力成果的工程应用第63-64页
        3.6.1 地应力场与隧道轴线布置第63页
        3.6.2 隧洞形状讨论第63-64页
        3.6.3 施工过程中的岩爆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第64页
    §3.7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应力场非线性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第65-112页
    §4.1 应力场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5-72页
        4.1.1 地形地貌及剥蚀作用第65-66页
        4.1.2 构造应力第66-69页
        4.1.3 岩体(石)力学参数第69-71页
        4.1.4 断层的扰动效应第71-72页
    §4.2 常用的应力场模拟分析方法第72-74页
        4.2.1 位移反分析法第72页
        4.2.2 侧压系数法第72页
        4.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第72-74页
    §4.3 应力场非线性系统分析方法第74-78页
        4.3.1 场区及远场构造应力对比分析第74-75页
        4.3.2 信息源的组成及数据挖掘第75-77页
        4.3.3 应力场非线性优化求解第77-78页
    §4.4 白鹤滩水电站区域地质特征第78-84页
        4.4.1 工程概况第78-80页
        4.4.2 工程场区局部应力与构造应力场关系研究第80-84页
    §4.5 现场地应力实测结果分析第84-91页
        4.5.1 测试情况简介第84-85页
        4.5.2 地应力测试结果分析第85-91页
    §4.6 地应力场特征信息提取分析第91-95页
        4.6.1 工程场区构造应力信息第91-93页
        4.6.2 岩石(体)力学参数第93-94页
        4.6.3 应力测试结果的整理第94-95页
    §4.7 地应力场非线性系统分析第95-105页
        4.7.1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95页
        4.7.2 力学参数的选取第95-96页
        4.7.3 计算边界条件的构建第96页
        4.7.4 BP人工神经网络求解第96-101页
        4.7.5 计算结果的校核和反馈第101-105页
    §4.8 地下厂房部位岩体应力分布特征第105-111页
        4.8.1 上坝线左岸厂房区岩体应力场特征第105-106页
        4.8.2 上坝线右岸厂房区岩体应力场特征第106-107页
        4.8.3 下坝线左岸厂房区岩体应力场特征第107-108页
        4.8.4 下坝线右岸厂房区岩体应力场特征第108-109页
        4.8.5 坝轴线剖面地应力场分析第109-111页
    §4.9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五章 高应力状态下基于快速卸荷的岩爆控制措施研究第112-134页
    §5.1 锦屏二级引水隧洞应力场特征及岩爆问题第112-117页
        5.1.1 引水隧洞区地质条件第112-114页
        5.1.2 引水隧洞地应力预测第114-115页
        5.1.3 引水隧洞岩爆问题第115-117页
    §5.2 基于爆破卸压的应力释放方案三维数值分析方法第117-119页
        5.2.1 基于爆破卸压的应力释放方法防治岩爆的基本原理第117页
        5.2.2 计算条件和岩体参数第117-118页
        5.2.3 计算方案第118-119页
    §5.3 单排辐射孔方案一计算成果分析第119-121页
        5.3.1 单排辐射孔方案一炮孔布置第119-120页
        5.3.2 单排辐射孔方案一爆破后应力场分布规律第120-121页
        5.3.3 单排辐射孔方案一爆破后塑性区分布规律第121页
    §5.4 单排辐射孔方案二计算成果分析第121-123页
        5.4.1 单排辐射孔方案二炮孔布置第121-122页
        5.4.2 单排倾斜辐射孔方案二爆破后应力场分布规律第122-123页
        5.4.3 单排辐射孔方案二爆破后塑性区分布规律第123页
    §5.5 双排辐射孔方案计算成果分析第123-125页
        5.5.1 双排辐射孔方案炮孔布置第123-124页
        5.5.2 双排辐射孔方案爆破后应力场分布规律第124-125页
        5.5.3 双排辐射孔方案开挖后塑性区分布规律第125页
    §5.6 垂直超前孔方案计算成果分析第125-127页
        5.6.1 垂直超前孔方案炮孔布置第125-126页
        5.6.2 垂直超前孔方案爆破后应力场分布规律第126-127页
        5.6.3 垂直超前孔方案开挖后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第127页
    §5.7 岩爆防治效果对比评价及现场验证第127-133页
        5.7.1 倾斜辐射孔方案岩爆防治效果评价第128-129页
        5.7.2 垂直超前孔方案岩爆防治效果评价第129页
        5.7.3 岩爆防治效果现场验证第129-133页
    §5.8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第134-137页
    §6.1 主要结论第134-136页
    §6.2 建议第136-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北恩施州为例
下一篇:破碎岩体非达西渗流研究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