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共同侵权发展概述 | 第11-18页 |
一、共同侵权行为的渊源 | 第11-12页 |
二、共同侵权行为比较法分析 | 第12-16页 |
(一) 大陆法系 | 第12-15页 |
(二) 英美法 | 第15-16页 |
三、我国共同侵权行为制度的演进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共同侵权行为的类型 | 第18-31页 |
一、共同侵权行为的类型考察 | 第18-24页 |
(一) 我国民法界对"共同侵权行为"类型的划分 | 第18页 |
(二) 典型的共同侵权行为 | 第18-21页 |
(三) 教唆、帮助 | 第21-22页 |
(四) 共同危险行为 | 第22-23页 |
(五) 客观共同侵权行为及构成要件 | 第23-24页 |
二、共同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24-31页 |
(一) 主体的复数性 | 第24-26页 |
(二) 主观过错的共同性 | 第26-27页 |
(三) 行为的共同性 | 第27-29页 |
(四) 结果的同一性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我国共同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 | 第31-46页 |
一、共同侵权行为的法律内涵 | 第31-34页 |
(一) 从单独侵权行为与共同侵权行为看共同侵权的主体 | 第31-32页 |
(二) 连带责任 | 第32-33页 |
(三) 意思联络 | 第33-34页 |
二、共同侵权行为认定法理基础——"共同性"的学说之争 | 第34-42页 |
(一) 主观说 | 第36-37页 |
(二) 客观说 | 第37-38页 |
(三) 折衷说 | 第38-39页 |
(四) 对各学派的法理分析 | 第39-42页 |
三、认定共同侵权行为的"指挥棒"——共同侵权制度的立法价值取向 | 第42-43页 |
(一) 保护权利,多方救济 | 第42页 |
(二) 分散社会风险,确保对损害的充分填补 | 第42-43页 |
(三) 加重每个侵权主体的责任,强化对侵权的预防 | 第43页 |
四、认定共同侵权行为的关键——利益衡量基础上的"共同性"评析 | 第43-46页 |
(一) 在存在共同过错的情况下,优先适用主观说中的共同过错说 | 第44页 |
(二) 适用客观说的情形 | 第44页 |
(三) 简单评析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