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图解计算法 | 第14-15页 |
1.2.2 分析计算法 | 第15-16页 |
1.2.3 计算机模拟法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2 研究内容理论分析 | 第22-42页 |
2.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超饱和客流定义 | 第22-24页 |
2.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概念体系 | 第24-26页 |
2.2.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定义 | 第24-25页 |
2.2.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分类 | 第25-26页 |
2.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40页 |
2.3.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特征对运输能力的影响 | 第27-32页 |
2.3.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特征对运输能力的影响 | 第32-37页 |
2.3.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服务水平对运输能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对运输能力的影响 | 第38-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3 常态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测算 | 第42-64页 |
3.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描述 | 第42-46页 |
3.1.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有向图 | 第42-43页 |
3.1.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有向图节点的转化 | 第43-44页 |
3.1.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有向图的表示方式 | 第44-46页 |
3.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乘客出行有效路径筛选 | 第46-49页 |
3.2.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有效路径定义 | 第46-47页 |
3.2.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有效路径搜索算法 | 第47-49页 |
3.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模型 | 第49-56页 |
3.3.1 客流分配概述 | 第49-51页 |
3.3.2 城市轨道交通的路径广义出行费用函数 | 第51-54页 |
3.3.3 基于改进的Logit模型多路径客流分配方法及流程 | 第54-56页 |
3.4 常态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测算 | 第56-62页 |
3.4.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旅客输送量的测算 | 第56-58页 |
3.4.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旅客周转量的测算 | 第58-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非常态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的测算 | 第64-74页 |
4.1 网络中断情况下客流的分布特点 | 第64-65页 |
4.2 网络中断情况下客流分布的处理方法 | 第65-67页 |
4.2.1 中断区间为客流的起始区间 | 第65-66页 |
4.2.2 中断区间为客流的终点区间 | 第66页 |
4.2.3 中断区间为客流途经的中间区间 | 第66-67页 |
4.3 网络中断情况下客流分布的处理原则 | 第67-69页 |
4.4 突发事件下客流二次分配算法 | 第69页 |
4.5 非常态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测算 | 第69-72页 |
4.5.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断时运输能力的测算 | 第70-71页 |
4.5.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未中断时运输能力的测算 | 第71页 |
4.5.3 网络中断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测算 | 第71-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5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实例计算 | 第74-90页 |
5.1 案例情况介绍 | 第74-75页 |
5.2 实例基础数据 | 第75-78页 |
5.3 参数标定和网络结构图的简化 | 第78-83页 |
5.4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测算结果 | 第83-88页 |
5.4.1 常态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测算结果 | 第83-85页 |
5.4.2 非常态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测算结果 | 第85-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90-91页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10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