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论文--油气开采机械设备论文--抽油机械设备论文

游梁式抽油机供液量分析与冲次自动控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第12-14页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2章 有杆抽油系统原理与示功图采集第16-29页
    2.1 有杆抽油系统工作原理第16-18页
        2.1.1 抽油机工作原理第16页
        2.1.2 抽油泵工作原理第16-18页
    2.2 示功图第18-25页
        2.2.1 理论示功图第18-19页
        2.2.2 典型故障示功图第19-25页
    2.3 示功图载荷信号的采集与显示第25-28页
        2.3.1 载荷信号采集电路第25-26页
        2.3.2 显示电路第26-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有杆抽油系统泵效计算第29-48页
    3.1 有杆抽油系统的泵功图计算第29-36页
        3.1.1 有杆抽油系统数学模型第30页
        3.1.2 示功图的求解第30-32页
        3.1.3 阻尼系数计算第32-33页
        3.1.4 泵功图的求解第33-34页
        3.1.5 多级杆柱泵功图求解第34-36页
    3.2 基于泵功图的泵效计算方法第36-46页
        3.2.1 有效冲程与凡尔开闭点的关系第36-40页
        3.2.2 泵功图与凡尔开闭点的关系第40-41页
        3.2.3 泵功图的预处理第41-42页
        3.2.4 泵功图曲率计算第42-44页
        3.2.5 柱塞有效冲程计算第44页
        3.2.6 泵效计算第44-46页
    3.3 泵效调整原则第46-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有杆抽油系统泵效的矢量控制策略第48-78页
    4.1 坐标变换第48-52页
        4.1.1 坐标变换的目的与原则第48页
        4.1.2 3s/2s变换(clarke变换)第48-51页
        4.1.3 2s/2r变换(park变换)第51-52页
        4.1.4 3s/2r变换第52页
    4.2 异步电机数学模型第52-56页
        4.2.1 异步电机三相动态数学模型第52-55页
        4.2.2 异步电机两相静止坐标系上的动态数学模型第55-56页
        4.2.3 异步电机两相旋转坐标系上的动态数学模型第56页
    4.3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第56-59页
        4.3.1 矢量控制原理第56-57页
        4.3.2 按转子磁链定向的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第57-58页
        4.3.3 转子磁链观测器第58-59页
    4.4 电压空间矢量控制技术第59-68页
        4.4.1 SVPWM的八个基本空间矢量的形成第59-62页
        4.4.2 电压空间矢量的合成第62-64页
        4.4.3 SVPWM的两种作用方法第64-66页
        4.4.4 SVPWM控制的定子磁链第66-68页
    4.5 SVPWM的生成第68-71页
        4.5.1 合成矢量所在扇区判断第68页
        4.5.2 工作时间计算第68-70页
        4.5.3 开关切换时间计算第70-71页
    4.6 泵效控制系统仿真与分析第71-77页
        4.6.1 异步电动机泵效控制仿真模型第71-75页
        4.6.2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分析第75-77页
    4.7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5章 泵效控制系统实验及结果分析第78-90页
    5.1 示功图载荷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第78-80页
        5.1.1 载荷信号采集实验设备第78-79页
        5.1.2 载荷信号采集电路实验结果分析第79-80页
    5.2 泵效控制系统实验及结果分析第80-89页
        5.2.1 泵效控制系统实验设备第80-82页
        5.2.2 泵效控制系统实验结果分析第82-89页
    5.3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6章 结论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3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93-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兔Nnat,Mkrn3和Nap1l5印记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下一篇:凹扭曲风险度量下的最优再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