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可见光通信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标准化方面 | 第18-19页 |
1.2.4 实用系统及组网方面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可见光通信的发展趋势 | 第20-22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2页 |
1.5 论文层次结构安排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7页 |
第二章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及原理 | 第37-55页 |
2.1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介绍 | 第37-45页 |
2.1.1 光源特性 | 第38-40页 |
2.1.2 信道特性 | 第40-41页 |
2.1.3 接收机前端构成 | 第41页 |
2.1.4 光学系统特性及作用 | 第41-44页 |
2.1.5 系统的传输函数 | 第44-45页 |
2.2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中关注的主要问题 | 第45-50页 |
2.2.1 光源及发射端的设计 | 第45-46页 |
2.2.2 室内信道特性与多光源布局优化 | 第46页 |
2.2.3 接收端的设计 | 第46页 |
2.2.4 系统中的调制与复用方式 | 第46-47页 |
2.2.5 多样化的系统组网方式 | 第47-50页 |
2.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50-52页 |
2.4 本文主要关注的重点 | 第52页 |
2.5 本章总结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第三章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设计 | 第55-72页 |
3.1 系统框架的总体说明 | 第55-63页 |
3.1.1 室内可见光局域网介绍 | 第55-56页 |
3.1.2 一些可行的设计方案及不足 | 第56-57页 |
3.1.3 系统总体方案框架 | 第57-63页 |
3.2 两种应用场合下设计方案的研究 | 第63-68页 |
3.2.1 点对点的全双工通信方案的研究 | 第64-65页 |
3.2.2 一点对多点的半双工通信方案的研究 | 第65-67页 |
3.2.3 两种方案的比较 | 第67-68页 |
3.3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方案说明 | 第68-69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第四章 可见光通信系统PHY层数字模块的FPGA实现 | 第72-100页 |
4.1 系统PHY层数字模块的总体设计 | 第72-78页 |
4.1.1 MII接口及控制时序 | 第72-76页 |
4.1.2 PHY层内部数据信号处理流程的研究与设计 | 第76-77页 |
4.1.3 系统PHY层数字模块的总体设计框图 | 第77-78页 |
4.2 系统PHY层数字模块的硬件编程实现 | 第78-93页 |
4.2.1 4B/5B编码模块的实现 | 第78-83页 |
4.2.2 并串转换模块的实现 | 第83-85页 |
4.2.3 Manchester编码模块实现 | 第85-86页 |
4.2.4 Manchester解码模块实现 | 第86-88页 |
4.2.5 串并转换模块的实现 | 第88页 |
4.2.6 5B/4B解码模块的实现 | 第88-90页 |
4.2.7 接收信号状态指示模块的实现 | 第90-91页 |
4.2.8 载波监听功能实现 | 第91-92页 |
4.2.9 碰撞检测功能实现 | 第92-93页 |
4.3 接收端数据与时钟恢复功能的研究与实现 | 第93-95页 |
4.4 MII管理接口及PHY层寄存器 | 第95-98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可见光通信系统设计方案的实验验证 | 第100-112页 |
5.1 可见光收发电路及预均衡实验 | 第100-101页 |
5.2 测试方案设计及实验结果 | 第101-110页 |
5.2.1 可见光终端功能的实验验证 | 第101-107页 |
5.2.2 可见光AP端功能的实验验证 | 第107-110页 |
5.3 本章总结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2页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12页 |
6.2 展望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