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2章 电子合同概述 | 第13-17页 |
2.1 电子合同的概念及分类 | 第13-14页 |
2.1.1 电子合同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2 电子合同分类 | 第14页 |
2.2 电子合同的特征 | 第14-15页 |
2.2.1 订立环境的虚拟性 | 第15页 |
2.2.2 交易主体识别的困难性 | 第15页 |
2.2.3 电子信息传递的即时性 | 第15页 |
2.2.4 缔结形式的特殊性 | 第15页 |
2.2.5 数据传输的高风险性 | 第15页 |
2.3 电子合同的立法背景及现状 | 第15-17页 |
第3章 电子合同订立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分析 | 第17-28页 |
3.1 电子合同订立主体问题分析 | 第17-22页 |
3.1.1 电子合同主体身份的确认方式 | 第17-18页 |
3.1.2 自然人的电子缔约能力 | 第18-20页 |
3.1.3 电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 | 第20-22页 |
3.2 电子合同的订立程序问题分析 | 第22-28页 |
3.2.1 电子合同的要约 | 第22-24页 |
3.2.2 电子合同的承诺 | 第24-26页 |
3.2.3 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 | 第26-28页 |
第4章 电子合同效力判定中的法律问题分析 | 第28-34页 |
4.1 电子合同形式要件问题分析 | 第28-30页 |
4.1.1 电子合同的书面形式要求 | 第28-29页 |
4.1.2 电子合同的签字要求 | 第29-30页 |
4.1.3 电子合同的原件要求 | 第30页 |
4.2 电子合同意思表示问题分析 | 第30-31页 |
4.2.1 电子意思表示的分类 | 第30-31页 |
4.2.2 电子意思表示的真实性 | 第31页 |
4.2.3 电子意思表示的生效 | 第31页 |
4.3 电子合同效力待定、无效、可撤销问题分析 | 第31-34页 |
4.3.1 无权代理订立的电子合同 | 第32页 |
4.3.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电子合同 | 第32页 |
4.3.3 可撤销的电子合同 | 第32-34页 |
第5章 域外电子合同相关立法实践及启示 | 第34-40页 |
5.1 域外相关立法实践 | 第34-37页 |
5.1.1 美国相关立法实践 | 第34-35页 |
5.1.2 欧盟相关立法实践 | 第35-36页 |
5.1.3 国际公约中的相关立法实践 | 第36-37页 |
5.2 域外相关立法实践的比较及启示 | 第37-40页 |
5.2.1 域外相关立法实践的比较 | 第37-38页 |
5.2.2 域外相关立法实践的启示 | 第38-40页 |
第6章 关于完善我国电子合同的立法建议 | 第40-48页 |
6.1 完善电子合同订立过程中的立法建议 | 第40-44页 |
6.1.1 明确电子合同的法律定义 | 第40页 |
6.1.2 明确电子合同订立与生效的时间 | 第40-41页 |
6.1.3 适当纳入确认收讫规则 | 第41页 |
6.1.4 构建电子代理人制度 | 第41-44页 |
6.2 完善电子合同生效判定过程中的立法建议 | 第44-46页 |
6.2.1 明确未成年人缔结电子合同的效力 | 第44-45页 |
6.2.2 完善电子合同形式要件的特殊要求 | 第45页 |
6.2.3 明确不真实电子意思表示的救济途径 | 第45-46页 |
6.3 完善电子合同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的建议 | 第46-48页 |
6.3.1 提高司法判例的指导性作用 | 第46-47页 |
6.3.2 建立健全盗刷补偿及保险机制 | 第47-48页 |
第7章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