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

川滇及邻区中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适用性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引言第11-14页
第一章 数据处理第14-19页
   ·历史震例分析第14-15页
   ·历史震例的数字化第15-17页
     ·历史资料的数字化和图像扫描第15页
     ·栅格图像的配准第15-16页
     ·地震烈度图的矢量化第16页
     ·长短轴测量和面积计算第16-17页
   ·数据分布第17-18页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烈度衰减规律分析第19-43页
   ·沿长短轴烈度衰减第19-21页
   ·不同区域统计规律的对比第21-22页
   ·与前人所得结果对比第22-25页
     ·西南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第22-24页
     ·盆地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第24-25页
   ·统计规律与实际震例的对比分析第25-32页
   ·各震级地震的修正方法的探讨第32-40页
   ·本章小结第40-43页
     ·烈度衰减规律的拟合及对比第40-41页
     ·烈度衰减规律的修正第41-43页
第三章 烈度区面积关系第43-49页
   ·烈度面积分布规律第43-44页
   ·破裂长度与震级的关系第44-46页
   ·理论值与真实数据的对比分析第46-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地震影响场模型的建立第49-56页
   ·三种基本模型第49-51页
   ·断层距模型的深入探讨第51-53页
   ·断层距模型的适用性第53-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基于ARCGIS 的烈度分析模块设计第56-63页
   ·烈度分析模块设计的思路第56-59页
   ·烈度分析模块的功能展示第59-62页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63-66页
   ·本文主要结论第63-65页
     ·椭圆模型的烈度衰减模型及其修正方法第63-64页
     ·断层距模型及其适用性第64页
     ·基于烈度衰减规律的烈度分析模块研究第64-65页
   ·本文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附表第70-77页
致谢第77-78页
作者简介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层RC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下一篇:低频交流地电阻率观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