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关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治理的研究--以兰山农村合作银行为例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部分 绪论第12-15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14-15页
        1.3.1 创新点第14页
        1.3.2 不足之处第14-15页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第15-21页
    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8页
    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8-21页
第三部分 不良贷款的界定及成因分析第21-25页
    3.1 不良贷款的概念第21页
    3.2 中国对不良贷款的界定第21-23页
        3.2.1 贷款四级分类制第21-22页
        3.2.2 贷款五级分类制第22-23页
    3.3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第23-25页
        3.3.1 内部管理第23页
        3.3.2 外部原因第23-24页
        3.3.3 历史遗留第24-25页
第四部分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第25-33页
    4.1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概况第25页
    4.2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存款现状分析第25-27页
        4.2.1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存款现状第25页
        4.2.2 与全市其他行社比较第25-26页
        4.2.3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问题分析第26-27页
    4.3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的贷款现状分析第27-29页
        4.3.1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贷款现状第27-28页
        4.3.2 与全市相比较第28页
        4.3.3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的贷款问题分析第28-29页
    4.4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的不良贷款现状分析第29-33页
        4.4.1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的不良贷款现状第29-30页
        4.4.2 各支行不良贷款现状第30-31页
        4.4.3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不良贷款的清收情况第31-33页
第五部分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的不良贷款成因分析及治理情况第33-40页
    5.1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的不良贷款成因分析第33-35页
        5.1.1 内部管理制度第33页
        5.1.2 市场环境变化第33-34页
        5.1.3 贷款程序流于形式第34页
        5.1.4 政府干预和国家政策的改变第34页
        5.1.5 工作人员认识不足第34-35页
        5.1.6 抵押资产“资不抵债”或处置费用较高第35页
    5.2 国内外不良贷款治理借鉴第35-37页
        5.2.1 美国不良贷款治理措施第35-36页
        5.2.2 日本不良贷款治理措施第36-37页
        5.2.3 国内不良贷款治理借鉴第37页
    5.3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的不良贷款治理情况第37-40页
        5.3.1 成立专门的资产清收部第37-38页
        5.3.2 制定不良贷款清收考核机制第38-39页
        5.3.3 依法彻查骗贷行为第39-40页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治理建议第40-45页
    6.1 结论第40-41页
    6.2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治理建议第41-44页
        6.2.1 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内部管理第41-43页
        6.2.2 借贷对象方面第43-44页
    6.3 论文的研究展望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致谢第48-49页
附件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豆牙孢杆菌NAT1发酵条件优化及对肉鸡免疫功能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信用保证保险中的信用风险评价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