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10页 |
(一)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6-7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7-9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一、交通肇事罪的认定界限 | 第10-16页 |
(一) 交通肇事罪与非罪的界限 | 第10-12页 |
1. 客观行为的违规性 | 第10页 |
2. 事故后果的重大性 | 第10-11页 |
3. 事故发生的时空性 | 第11页 |
4. 行为与结果的因果性 | 第11-12页 |
5. 主观方面的过失性 | 第12页 |
(二) 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定 | 第12-15页 |
1. 案情简介及相关争议 | 第12-13页 |
2. 两罪的区别辨析 | 第13-14页 |
3. 案例评析 | 第14-15页 |
小结 | 第15-16页 |
二、交通肇事罪中自首的认定 | 第16-24页 |
(一) 案例及相关争议 | 第16-19页 |
1. 案情简介 | 第16页 |
2. 本案的争议焦点 | 第16-17页 |
3. 理论界对自首问题的争议 | 第17-19页 |
(二) 自首在交通肇事罪中的认定 | 第19-22页 |
1. 自首的成立条件 | 第19-20页 |
2. 自首问题的认定 | 第20-22页 |
(三) 案例评析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三、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为的认定 | 第24-33页 |
(一) 案例及相关争议 | 第24-27页 |
1. 案情简介 | 第24页 |
2. 本案的争议焦点 | 第24-25页 |
3. 理论界对逃逸行为的争议 | 第25-27页 |
(二)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构成 | 第27-29页 |
1. 前提条件 | 第27-28页 |
2. 主观要件 | 第28页 |
3. 客观表现 | 第28-29页 |
(三)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 | 第29-31页 |
1. 正确界定“人”的范围 | 第29页 |
2. 把握因果关系 | 第29-30页 |
3. “逃逸前的死亡”与“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 | 第30-31页 |
(四) 案例评析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