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民众联络所的发展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8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12页 |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一)我国城市社区的建设历程 | 第12-13页 |
| (二)城市社区治理机构问题研究 | 第13页 |
| (三)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问题研究 | 第13-14页 |
| (四)发达国家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 第14-15页 |
| (五)苏州工业园区民众联络所的认识研究 | 第15-16页 |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五、本文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16-18页 |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二)论文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6页 |
| 一、相关概念阐述 | 第18-20页 |
| (一)工业园区 | 第18页 |
| (二)民众联络所 | 第18-19页 |
| (三)城市社区治理 | 第19-20页 |
| 二、民众联络所的发展历程及其功能分析 | 第20-22页 |
| (一)民众联络所的发展历程 | 第20页 |
| (二)民众联络所的功能分析 | 第20-22页 |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 (一)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23页 |
| (二)公共管理理论 | 第23-24页 |
| (三)基层公民治理理论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苏州工业园区民众联络所现状调研 | 第26-33页 |
| 一、苏州工业园区民众联络所简介 | 第27-28页 |
| (一)民众联络所硬件条件 | 第27页 |
| (二)民众联络所服务内容 | 第27-28页 |
| 二、苏州工业园区民众联络所发展情况 | 第28-30页 |
| (一)苏州工业园区民众联络所的规划设计 | 第28-29页 |
| (二)苏州工业园区民众联络所的建设现状 | 第29页 |
| (三)苏州工业园区民众联络所的模式创新 | 第29-30页 |
| 三、苏州工业园区民众联络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 (一)服务工作者人员不足、素质不高 | 第31页 |
| (二)所民联络不够,居民参与性不高 | 第31页 |
| (三)联络所建设和运营发展资金不足 | 第31-32页 |
| (四)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社区服务水平不高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新加坡民众联络所的发展及其启示 | 第33-39页 |
| 一、新加坡民众联络所的发展情况 | 第33-36页 |
| (一)新加坡民众联络所的建设模式 | 第33-34页 |
| (二)新加坡民众联络所的组织管理 | 第34页 |
| (三)新加坡民众联络所的服务功能 | 第34-36页 |
| 二、新加坡民众联络所发展的启示 | 第36-39页 |
| (一)组织结构趋于企业化 | 第36页 |
| (二)组织经费来源多元化 | 第36页 |
| (三)相关设施配套规范化 | 第36-37页 |
| (四)政府积极依法主导建设 | 第37页 |
| (五)以人为本,促进社区和谐共生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推进苏州工业园区民众联络所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39-45页 |
| 一、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 第39-40页 |
| 二、构建自觉参与机制,调动居民积极性 | 第40-41页 |
| 三、构建多元投入模式,引入社会投资 | 第41-42页 |
| 四、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提高服务水平 | 第42-43页 |
| 五、多元参与主体,开展多种社区联动活动 | 第43-45页 |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