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吹钢包高效搅拌技术的水模型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特殊钢简介 | 第12-14页 |
1.2 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 | 第15-17页 |
1.3 底吹氩钢包简介 | 第17-19页 |
1.3.1 底吹氩钢包及其优点 | 第17-18页 |
1.3.2 底吹氩钢包透气砖 | 第18-19页 |
1.4 底吹氩钢包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4.1 实际流量与水模型实验流量的转换 | 第19-21页 |
1.4.2 钢包混匀时间研究 | 第21-22页 |
1.4.3 钢包渣层行为的研究 | 第22-24页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4-2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第2章 实验原理及系统 | 第26-44页 |
2.1 水模型实验简介 | 第26页 |
2.2 实验模型及原理 | 第26-30页 |
2.2.1 模型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26-27页 |
2.2.2 相似原理 | 第27-28页 |
2.2.3 吹气流量的确定 | 第28-30页 |
2.3 实验系统 | 第30-36页 |
2.3.1 实验设备 | 第30-32页 |
2.3.2 实验用透气砖 | 第32-33页 |
2.3.3 电导率仪 | 第33-34页 |
2.3.4 单、双喷嘴喷吹位置的设定 | 第34-36页 |
2.4 混匀时间实验 | 第36-40页 |
2.4.1 电导率测量点的确定 | 第36-39页 |
2.4.2 电导率测量方法及后处理 | 第39-40页 |
2.5 渣层行为实验 | 第40-42页 |
2.5.1 渣层行为研究实验 | 第40-41页 |
2.5.2 渣眼面积获取方法 | 第41-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混匀时间实验研究及分析 | 第44-64页 |
3.1 混匀时间简介 | 第44页 |
3.2 混匀时间的确定 | 第44-51页 |
3.2.1 电导率测定曲线 | 第44-46页 |
3.2.2 单喷嘴混匀时间的确定 | 第46-49页 |
3.2.3 双喷嘴混匀时间的确定 | 第49-51页 |
3.3 单、双喷嘴喷吹时临界流量的研究 | 第51-54页 |
3.3.1 临界流量的概念 | 第51-52页 |
3.3.2 单喷嘴临界流量研究 | 第52-53页 |
3.3.3 双喷嘴喷吹临界流量的研究 | 第53页 |
3.3.4 单、双喷嘴喷吹临界流量的比较 | 第53-54页 |
3.4 单喷嘴喷吹对混匀时间的影响 | 第54-58页 |
3.4.1 单喷嘴喷吹位置对混匀时间的影响 | 第54-56页 |
3.4.2 单喷嘴喷吹流量对混匀时间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3 单喷嘴临界流量对混匀时间的影响 | 第57-58页 |
3.5 双喷嘴喷吹对混匀时间的影响 | 第58-61页 |
3.5.1 双喷嘴喷嘴夹角对混匀时间的影响 | 第58-60页 |
3.5.2 双喷嘴喷吹流量对混匀时间的影响 | 第60-61页 |
3.6 单、双喷嘴喷吹混匀时间对比 | 第61-6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渣层行为实验研究及分析 | 第64-88页 |
4.1 渣层行为的主要特征 | 第64页 |
4.2 单喷嘴喷吹对渣眼的影响 | 第64-74页 |
4.2.1 单喷嘴喷吹位置对渣眼的影响 | 第64-68页 |
4.2.2 单喷嘴喷吹流量对渣眼的影响 | 第68-71页 |
4.2.3 渣层厚度对渣眼的影响 | 第71-74页 |
4.3 双喷嘴喷吹对渣眼的影响 | 第74-84页 |
4.3.1 双喷嘴夹角对渣眼的影响 | 第74-76页 |
4.3.2 双喷嘴喷吹流量对渣眼的影响 | 第76-80页 |
4.3.3 渣层厚度对渣眼的影响 | 第80-84页 |
4.4 渣眼面积与其他参数的无量纲关系及结果比较 | 第84-85页 |
4.4.1 渣眼面积与流量及渣厚的无量纲关系 | 第84-85页 |
4.4.2 不同实验结果的对比研究 | 第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5.1 结论 | 第88-89页 |
5.2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