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现状 | 第10-11页 |
1.2 生物质燃烧过程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结渣形成机制 | 第12-13页 |
1.3.2 结渣影响机制 | 第13页 |
1.3.3 结渣对锅炉造成的腐蚀危害 | 第13-15页 |
1.3.4 防结渣方法 | 第15-18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燃料灰成分测试及结渣机理分析 | 第20-34页 |
2.1 试验原料与添加剂的选取 | 第20-21页 |
2.2 灰样的制备 | 第21页 |
2.3 燃料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第21页 |
2.4 燃料灰成分XRD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21-31页 |
2.4.1 不同温度原秸秆灰样XRD分析 | 第22-23页 |
2.4.2 原秸秆不同成灰时间灰样XRD分析 | 第23-24页 |
2.4.3 Al_2O_3添加剂秸秆灰样XRD分析 | 第24-26页 |
2.4.4 SiO_2添加剂秸秆灰样XRD分析 | 第26-28页 |
2.4.5 CaO添加剂秸秆灰样XRD分析 | 第28-30页 |
2.4.6 K_2CO_3添加剂秸秆灰样XRD分析 | 第30-31页 |
2.5 结渣机理分析 | 第31-32页 |
2.5.1 碱金属硅酸盐诱导结渣 | 第31页 |
2.5.2 碱金属的硫化反应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添加剂与燃料灰熔特性关系研究 | 第34-45页 |
3.1 灰形成过程 | 第34页 |
3.2 灰特性 | 第34-35页 |
3.3 添加剂对灰熔特性影响规律研究 | 第35-39页 |
3.3.1 试验方案 | 第35-37页 |
3.3.2 秸秆灰熔融性添加剂试验分析 | 第37-39页 |
3.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39-43页 |
3.4.1 多元回归模型概述 | 第40页 |
3.4.2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其显著性检验 | 第40-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结渣形态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研究 | 第45-61页 |
4.1 温度对结渣形态的影响 | 第45-47页 |
4.1.1 试验方案 | 第45-46页 |
4.1.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页 |
4.1.3 结焦物的微观形态分析 | 第46-47页 |
4.2 灰成分对结渣形态的影响 | 第47-51页 |
4.2.1 不同碱金属含量对燃料燃烧形态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2 各添加剂在不同温度下秸秆灰宏观形态分析 | 第48-51页 |
4.3 燃料结渣形态微观分析 | 第51-57页 |
4.3.1 纯秸秆灰渣SEM分析 | 第52-53页 |
4.3.2 Al_2O_3添加比例SEM分析 | 第53-54页 |
4.3.3 CaO添加比例SEM分析 | 第54-55页 |
4.3.4 SiO_2添加比例SEM分析 | 第55-56页 |
4.3.5 K_2CO_3添加比例SEM分析 | 第56-57页 |
4.4 防治方法研究 | 第57-58页 |
4.4.1 炉膛温度的控制 | 第57页 |
4.4.2 添加剂的选择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导师简介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