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模型的传统庄廓气候适应性研究及优化设计--以兔儿干村民居更新设计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对象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1 认识与理解 | 第13-14页 |
1.3.2 保护与传承 | 第14-15页 |
1.4 相关词汇的定义及解释 | 第15-17页 |
1.4.1 庄廓民居 | 第15-16页 |
1.4.2 气候适应性 | 第16页 |
1.4.3 数据模型 | 第16-17页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5.3 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1.6 研究方法与结构 | 第23-26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6.2 研究结构 | 第25-26页 |
2 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26-39页 |
2.1 兔儿干村基本概况 | 第26-33页 |
2.1.1 现状概况 | 第26-29页 |
2.1.2 气候特点 | 第29-31页 |
2.1.3 文化特点 | 第31-33页 |
2.2 民居基本数据调研 | 第33-38页 |
2.2.1 院落及街巷空间调研 | 第33-35页 |
2.2.2 庄廓民居调研 | 第35-38页 |
2.3 小结 | 第38-39页 |
3 传统庄廓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 | 第39-63页 |
3.1 传统经验下的民居气候适应性分析 | 第39-42页 |
3.1.1 建筑朝向 | 第39页 |
3.1.2 传统庄廓的气候适应性措施 | 第39-42页 |
3.2 基于数据模型的庄廓民居气候适应性模拟 | 第42-61页 |
3.2.1 数字工具与模拟方法 | 第42-44页 |
3.2.2 数字化模型生成 | 第44-50页 |
3.2.3 基于气象数据的单体民居量化分析 | 第50-61页 |
3.3 定量化数据对传统庄廓的优化设计 | 第61-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 基于传统庄廓量化数据的民居更新设计 | 第63-100页 |
4.1 当地单体建筑总体设计原则 | 第63-71页 |
4.1.1 结论及措施 | 第68-71页 |
4.2 量化数据在新型民居中的运用 | 第71-74页 |
4.2.1 量化数据在新民居设计中的运用 | 第71-74页 |
4.3 传统兔儿干民居更新设计研究 | 第74-79页 |
4.3.1 项目介绍 | 第74-75页 |
4.3.2 建筑概况 | 第75-79页 |
4.4 项目采用的新技术及设计方法 | 第79-89页 |
4.4.1.墙体节能系统措施 | 第79-83页 |
4.4.2 太阳能热炕 | 第83-84页 |
4.4.3 新型生土砖技术 | 第84-85页 |
4.4.4 土钢结构体系 | 第85-86页 |
4.4.5 屋面镁水泥保温 | 第86页 |
4.4.6 生态木运用 | 第86-88页 |
4.4.7 被动式阳光庭院 | 第88-89页 |
4.5 新型绿建设计方法研究 | 第89-92页 |
4.5.1 被动式阳光庭院优化 | 第89-92页 |
4.6 不足及待优化 | 第92-99页 |
4.6.1 推广模式待优化 | 第92页 |
4.6.2 基地环境待优化 | 第92-94页 |
4.6.3 采光待优化 | 第94-96页 |
4.6.4 室内通风待优化 | 第96-97页 |
4.6.5 景观设计待优化 | 第97-99页 |
4.7 小结 | 第99-100页 |
5 数据模型技术组团设计中的运用 | 第100-132页 |
5.0 组团设计及外环境模拟优化总体原则 | 第100-103页 |
5.0.1 组团设计原则 | 第100-102页 |
5.0.2 组团外环境模拟的意义 | 第102-103页 |
5.1 数据模型下的兔儿干村组团设计 | 第103-112页 |
5.1.1 组团设计概况 | 第103-104页 |
5.1.2 建筑组团布局模式分析 | 第104-106页 |
5.1.3 建筑形式及尺度 | 第106-109页 |
5.1.4 街巷尺度分析 | 第109-112页 |
5.2 组团室外风环境模拟 | 第112-113页 |
5.3 风环境模拟技术 | 第113-116页 |
5.3.1 风环境性能模拟工具 | 第114页 |
5.3.2 风速评价标准 | 第114-115页 |
5.3.3 风环境数据 | 第115-116页 |
5.4 不同组团模型下的风环境及对比 | 第116-120页 |
5.4.1 结论 | 第119-120页 |
5.5 组团形态下街巷空间风环境模拟研究 | 第120-130页 |
5.5.1 组团街巷风环境量化分析 | 第120-129页 |
5.5.2 总结 | 第129-130页 |
5.6 组团设计不足及优化策略 | 第130-13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6 当地庄廓民居优化设计的结论与反思 | 第132-136页 |
6.1 优化设计的结论 | 第132-134页 |
6.1.1 民居单体 | 第132-133页 |
6.1.2 组团模式 | 第133页 |
6.1.3 论文的展望 | 第133-134页 |
6.2 论文的反思 | 第134-135页 |
6.3 论文的不足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1页 |
图表目录 | 第141-144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