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西安市城市住区适宜性开放模式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概述第10页
    1.2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第10-12页
        1.2.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2 选题依据第11-12页
        1.2.3 研究视角第12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3.1 研究目的第12页
        1.3.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4 概念阐述与研究范围第13-14页
        1.4.1 概念阐述第13-14页
        1.4.2 研究范围第14页
    1.5 研究综述第14-17页
        1.5.1 国外研究综述第14-15页
        1.5.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7页
    1.6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7-20页
        1.6.1 研究内容第17页
        1.6.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6.3 技术路线第18-20页
2 国内外开放性住区实践发展与模式总结第20-52页
    2.1 世界主要开放性住区类型第20-25页
        2.1.1 基于历史传统的开放——传统邻里开发(TND)第20-21页
        2.1.2 基于经济制度的开放——高密度街区型住区(Block)第21-22页
        2.1.3 基于空间感受的开放——开放街区(Open Block)第22-23页
        2.1.4 基于公共政策的开放——新加坡摩天组屋(HDB)第23-25页
    2.2 国内开放性住区的实践第25-34页
        2.2.1 香港太古城公屋大厦第25-26页
        2.2.2 北京郭公庄公租房第26-27页
        2.2.3 成都玉林社区第27-28页
        2.2.4 上海安亭新镇第28-29页
        2.2.5 上海古北社区第29-30页
        2.2.6 武汉天地御江苑第30-31页
        2.2.7 深圳万科四季花城第31-32页
        2.2.8 北京建外SOHO第32-33页
        2.2.9 义乌“四层半”住区第33-34页
    2.3 开放性住区案例对比与总结第34-38页
        2.3.1 住区类型第34页
        2.3.2 建成效果第34-35页
        2.3.3 制约因素第35-36页
        2.3.4 空间形制第36-37页
        2.3.5 私密性保护策略对比第37-38页
    2.4 开放性住区形成原因总结第38-41页
        2.4.1 开发主体——政府从城市效率角度希望住区开放第38-39页
        2.4.2 开发时序——滚动式分期开发促成住区开放第39-40页
        2.4.3 开发区位——空间距离代替封闭门禁保障住区开放第40页
        2.4.4 功能定位——功能混合要求住区开放第40-41页
    2.5 开放性住区空间要素形式总结第41-46页
        2.5.1 街道空间第41-42页
        2.5.2 公共服务设施第42-44页
        2.5.3 绿地景观空间第44-45页
        2.5.4 边界空间第45-46页
    2.6 住区开放模式总结与划分第46-52页
        2.6.1 传统小街区模式第47-48页
        2.6.2 大开放小封闭模式第48-49页
        2.6.3 环境全开放模式第49-50页
        2.6.4 底层全公建模式第50-52页
3 西安市城市住区开放性现状与问题剖析第52-80页
    3.1 西安市住区发展概述第52-53页
        3.1.1 街坊式住区第52页
        3.1.2 单位大院型住区第52-53页
        3.1.3 门禁小区第53页
        3.1.4 高层商住综合体第53页
    3.2 西安市住区样本库统计第53-56页
        3.2.1 样本库的构建第53-54页
        3.2.2 样本库的宏观分析第54-56页
    3.3 样本库分段随机抽样调研结果第56-71页
        3.3.1 四棉家属区第56-57页
        3.3.2 庆安公司家属区第57-59页
        3.3.3 铁路局家属区第59-60页
        3.3.4 民航家属区第60-61页
        3.3.5 天地源枫林绿洲小区第61-62页
        3.3.6 白桦林居第62-63页
        3.3.7 民乐园住区第63-65页
        3.3.8 金泰假日花城小区第65-66页
        3.3.9 望庭国际小区第66-67页
        3.3.10 太奥国际城第67-68页
        3.3.11 紫薇尚层小区第68-70页
        3.3.12 曼城国际小区第70-71页
    3.4 住区现状问题总结第71-75页
        3.4.1 对城市支路的吞噬第71-72页
        3.4.2 对内部资源的封闭第72-73页
        3.4.3 住区之间缺乏互动第73-74页
        3.4.4 街道生活被压缩第74-75页
    3.5 住区的开放性表征第75-80页
        3.5.1 特殊用地条件下的被动开放第75-76页
        3.5.2 商业利益主导下的局部开放第76页
        3.5.3 老旧住区空间基础下的半开放第76-77页
        3.5.4 复合功能作用下住区分区开放第77-80页
4 西安市城市住区适宜性开放模式研判第80-110页
    4.1 四种模式下西安市城市住区开放性特征分析第80-92页
        4.1.1 传统小街区——民乐园住区第80-83页
        4.1.2 大开放小封闭——金泰假日花城小区第83-86页
        4.1.3 环境全开放——紫薇尚层小区第86-89页
        4.1.4 底层全公建——曼城国际小区第89-92页
    4.2 调研问卷基本情况第92-93页
        4.2.1 问卷内容第92页
        4.2.2 发放情况第92-93页
    4.3 开放意愿分析第93-97页
        4.3.1 不同身份属性居民的开放意愿分析第93页
        4.3.2 不同住区居民的开放意愿分析第93-94页
        4.3.3 开放性住区理想模式反馈第94页
        4.3.4 开放媒介空间要素理想形式反馈第94-97页
    4.4 开放意愿影响因素反馈第97-101页
        4.4.1 开放意愿影响因素构成第98页
        4.4.2 安全问题第98-99页
        4.4.3 封闭层级问题第99-100页
        4.4.4 外部车辆干扰问题第100页
        4.4.5 底商干扰问题第100-101页
    4.5 开放性住区居民满意度比较第101-110页
        4.5.1 住区满意度指标选定第101-102页
        4.5.2 住区满意度统计结果第102-104页
        4.5.3 住区满意度赋值评价第104-107页
        4.5.4 住区满意度横向比较第107-110页
5 西安市开放性住区发展策略研究第110-132页
    5.1 开放性住区宏观环境保障策略第110-113页
        5.1.1 在规划编制层面重构城市路网第110-111页
        5.1.2 在土地供应层面控制出让规模第111-112页
        5.1.3 在住区建设层面动态渐进开发第112-113页
    5.2 开放性住区空间系统构建策略第113-117页
        5.2.1 街道空间——拓展城市慢行系统,复兴街道生活第113页
        5.2.2 公共服务设施——合理业态布局,多元配置方式第113-114页
        5.2.3 绿地景观空间——三级共享空间,满足多样活动需求第114-115页
        5.2.4 边界空间——把握边界渗透性,激活边界效应第115-117页
    5.3 开放性住区街区单元设计策略第117-125页
        5.3.1 街区单元空间设计方案第117-120页
        5.3.2 私密性保护方案第120-123页
        5.3.3 安全性改善方案第123-124页
        5.3.4 车辆干扰规避方案第124-125页
    5.4 西安市既有住区开放性优化策略第125-132页
        5.4.1 街坊式住区——恢复街坊肌理第125-126页
        5.4.2 单位大院型住区——重塑宅院形制第126-128页
        5.4.3 门禁小区——强化居住组团第128-129页
        5.4.4 高层商住综合体——补充私密空间第129-13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32-136页
    6.1 论文主要结论第132-133页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33页
    6.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第133-136页
致谢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2页
图表目录第142-148页
附录一 西安市住区样本库第148-149页
附录二 国内外开放性住区案例库第149-150页
附录三 国内外开放性住区案例统计表第150-151页
附录四 调研问卷第151-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横流式复合生物滤池对高氮景观水体净化效能的研究
下一篇:建筑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