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要素区域流动机制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0-11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4-25页 |
2.1 要素区域流动的理论演进 | 第14-19页 |
2.1.1 古典时期 | 第14页 |
2.1.2 新古典时期 | 第14-15页 |
2.1.3 20 世纪中期 | 第15-19页 |
2.2 要素区域流动文献梳理 | 第19-23页 |
2.2.1 要素区域流动的内容 | 第19-20页 |
2.2.2 要素区域流动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3 要素区域流动的因素 | 第21-22页 |
2.2.4 要素区域流动的测度 | 第22-23页 |
2.3 研究述评 | 第23-25页 |
3 要素区域流动的理论分析 | 第25-33页 |
3.1 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3.1.1 区域 | 第26-27页 |
3.1.2 要素区域流动 | 第27-28页 |
3.2 要素区域流动的内涵和特征 | 第28-30页 |
3.2.1 要素区域流动的内涵 | 第28-29页 |
3.2.2 要素区域流动的特征 | 第29-30页 |
3.3 要素区域流动的渠道 | 第30-33页 |
3.3.1 劳动力要素流动的渠道 | 第30-31页 |
3.3.2 资本要素流动的渠道 | 第31-33页 |
4 要素区域流动机制分析 | 第33-40页 |
4.1 劳动力要素区域流动机制 | 第33-36页 |
4.1.1 劳动力要素区域流动动因 | 第33页 |
4.1.2 劳动力要素区域流动机制 | 第33-36页 |
4.2 资本要素区域流动机制 | 第36-40页 |
4.2.1 资本要素区域流动动因 | 第36-37页 |
4.2.2 资本要素区域流动机制 | 第37-40页 |
5 陕西省要素区域流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0-59页 |
5.1 陕西省要素流动空间静态分布特征 | 第40-48页 |
5.1.1 陕西省劳动力要素流动空间静分布态特征 | 第40-44页 |
5.1.2 陕西省资本要素流动空间静态分布特征 | 第44-48页 |
5.2 陕西省要素流动空间动态分布特征 | 第48-56页 |
5.2.1 陕西省劳动力要素流动空间动态分布特征 | 第48-53页 |
5.2.2 陕西省资本要素流动空间动态分布特征 | 第53-56页 |
5.3 陕西省要素区域流动优势 | 第56-57页 |
5.3.1 制度公平促进劳动力要素流动 | 第56页 |
5.3.2 金融平稳促进资本要素流动 | 第56-57页 |
5.4 陕西省要素区域流动桎梏 | 第57-59页 |
5.4.1 教育资源不均阻碍劳动力要素流动 | 第57页 |
5.4.2 产业结构单一阻碍资本要素流动 | 第57-59页 |
6 陕西省要素区域流动机制实证分析 | 第59-69页 |
6.1 方法与模型 | 第59-60页 |
6.2 变量选取 | 第60-62页 |
6.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62-65页 |
6.4 结果分析 | 第65-69页 |
7 总结 | 第69-72页 |
7.1 结论与启示 | 第69-70页 |
7.1.1 结论 | 第69页 |
7.1.2 启示 | 第69-70页 |
7.2 前瞻 | 第70-72页 |
7.2.1 未来研究方向 | 第70-71页 |
7.2.2 研究不足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附录 1 | 第80-90页 |
附录 2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