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一)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一)贫困 | 第18页 |
| (二)扶贫开发 | 第18页 |
| (三)社区发展基金 | 第18-19页 |
| 二、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 (一)交易成本理论 | 第19-20页 |
| (二)信贷配给理论 | 第20页 |
| (三)小额信贷理论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社区发展基金的发展历程和运行模式 | 第22-26页 |
| 一、社区发展基金的发展历程 | 第22页 |
| (一)萌芽期 | 第22页 |
| (二)成长期 | 第22页 |
| 二、社区发展基金的运行模式 | 第22-26页 |
| (一)组织机构 | 第22-23页 |
| (二)规章制度 | 第23页 |
| (三)运行模式 | 第23-26页 |
| 第四章 云南德钦县甲功村和青海治多县拉日村社区发展基金的现状和成效 | 第26-36页 |
| 一、德钦县甲功村社区发展基金的现状 | 第26-31页 |
| (一)德钦县甲功村概况 | 第26页 |
| (二)德钦县甲功村社区发展基金的具体做法 | 第26-31页 |
| 二、治多县拉日村社区发展基金的现状 | 第31-34页 |
| (一)治多县拉日村概况 | 第31-32页 |
| (二)治多县拉日村社区发展基金的具体做法 | 第32-34页 |
| 三、德钦县甲功村和治多县拉日村社区发展基金的成效 | 第34-36页 |
| (一)管理小组的管理能力逐渐提高 | 第34页 |
| (二)贷款发挥了明显的扶贫和应急作用 | 第34页 |
| (三)对当地扶贫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 第34-35页 |
| (四)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 第35页 |
| (五)开放意识逐步增强,精神生活更为丰富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社区发展基金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36-43页 |
| 一、中荷霍山社区发展基金的运行经验 | 第36-38页 |
| (一)项目情况介绍 | 第36页 |
| (二)运行模式介绍 | 第36-37页 |
| (三)取得的效益 | 第37-38页 |
| 二、沈阳文萃社区发展基金的运行经验 | 第38-41页 |
| (一)项目情况介绍 | 第38-39页 |
| (二)运行模式介绍 | 第39-41页 |
| (三)取得的效益 | 第41页 |
| 三、相关经验带来的启示 | 第41-43页 |
| 第六章 社区发展基金运作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3-48页 |
| 一、缺乏良好政策环境,难以获得政策保障 | 第43页 |
| 二、风险防范能力差,极易出现运营风险 | 第43-44页 |
| 三、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影响基金财务决策 | 第44-45页 |
| 四、基金监督管理滞后,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 第45页 |
| 五、资金来源单一,融资渠道狭窄 | 第45-46页 |
| 六、项目设定不准确,难以实现精准扶贫 | 第46页 |
| 七、传统观念转变困难,借贷积极性受制约 | 第46-48页 |
| 第七章 社区发展基金运作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48-52页 |
| 一、健全相关法规,完善相关政策 | 第48页 |
| 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合理规避运营风险 | 第48-49页 |
| 三、提升财会人员素质,引进专业性人才 | 第49页 |
| 四、设立引导性政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 第49-50页 |
| 五、强化金融组织合作,拓展基金业务范围 | 第50页 |
| 六、加强外部支持,完善基金管理 | 第50-51页 |
| 七、提高农民素质,加强民主管理 | 第51-52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一、结论 | 第52页 |
| 二、展望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