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陕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幸福观理论基础 | 第11-17页 |
(一)有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陕北地区高校 | 第11-12页 |
2、大学生幸福观 | 第12-13页 |
(二)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 第13-17页 |
1、幸福的定义 | 第13-14页 |
2、幸福的构成 | 第14-15页 |
3、幸福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4、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陕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及原因 | 第17-28页 |
(一)陕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 | 第17-23页 |
1、陕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幸福观的基本情况 | 第17-20页 |
2、陕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二)陕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幸福观形成的原因 | 第23-28页 |
1、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 第23-24页 |
2、学校思政教育的偏差严重 | 第24-26页 |
3、家庭关注度较小 | 第26-27页 |
4、个人认识严重不足 | 第27-28页 |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健全陕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幸福观 | 第28-38页 |
(一)优化区域社会环境,为培养陕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幸福观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 第28-31页 |
1、大力发展经济 | 第29-30页 |
2、落实相关政策 | 第30-31页 |
(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精神在陕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幸福观培养中的指导作用 | 第31-32页 |
1、延安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统一 | 第31-32页 |
2、整合红色资源,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的指导地位 | 第32页 |
(三)加强幸福观教育建设,为培养陕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幸福观提供必备的途径支撑 | 第32-34页 |
1、改善学校教育的现状 | 第32-33页 |
2、提高家庭重视程度 | 第33-34页 |
(四)加强自我教育,为培养陕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幸福观提供必要保证 | 第34-38页 |
1、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 | 第34-35页 |
2、杜绝错误倾向,加强自身修养 | 第35-38页 |
注释 | 第38-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