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农村妇女扫盲教育研究(1949-1958)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一)有关中国妇女扫盲教育概况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二)有关扫除妇女文盲对策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有关妇女扫盲教育中教材与教师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对农村妇女扫盲教育宣传动员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五)有关农村妇女文盲难以扫除原因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妇女扫盲教育的背景 | 第18-26页 |
一、国家建设的需要 | 第18-21页 |
(一)政治建设的需要 | 第19-20页 |
(二)经济建设的需要 | 第20-21页 |
二、妇女解放的需要 | 第21-23页 |
(一)妇女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21-22页 |
(二)家庭建设的需要 | 第22-23页 |
三、扫盲教育的法律政策依据 | 第23-26页 |
(一)政策依据 | 第23-24页 |
(二)法律依据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农村妇女扫盲教育的具体实践 | 第26-38页 |
一、妇女扫盲教育的内容 | 第26-31页 |
(一)识字教育 | 第26-27页 |
(二)政治教育 | 第27-29页 |
(三)妇幼卫生教育 | 第29-30页 |
(四)科学知识教育 | 第30-31页 |
二、扫盲的师资力量 | 第31-33页 |
(一)知识妇女 | 第32页 |
(二)半文盲妇女 | 第32页 |
(三)脱盲妇女 | 第32-33页 |
(四)男性教师 | 第33页 |
三、扫盲的主要方法 | 第33-35页 |
(一)三五教学法 | 第33页 |
(二)速成识字法 | 第33-34页 |
(三)单元教学法 | 第34-35页 |
四、扫盲的组织形式 | 第35-38页 |
(一)集中学习 | 第35页 |
(二)分散学习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妇女扫盲面临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 第38-48页 |
一、农村妇女扫盲面临的困难 | 第38-43页 |
(一)基层干部轻视妇女 | 第38-39页 |
(二)农村妇女缺乏自信 | 第39-41页 |
(三)传统家庭观念的牵绊 | 第41-43页 |
二、推动妇女参加扫盲的措施 | 第43-48页 |
(一)清除干部的封建思想 | 第43-44页 |
(二)树立妇女自信 | 第44-46页 |
(三)扫除家庭阻碍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妇女扫盲教育的主要成就 | 第48-56页 |
一、提升了知识水平 | 第48-49页 |
(一)能够识文断字 | 第48-49页 |
(二)提供健康保障 | 第49页 |
二、提高了思想觉悟 | 第49-51页 |
(一)增强爱国意识 | 第50页 |
(二)配合国家行动 | 第50-51页 |
三、增强了劳动积极性 | 第51-53页 |
(一)宣传土地政策 | 第51-52页 |
(二)学习先进技术 | 第52-53页 |
四、改善了家庭关系 | 第53-54页 |
(一)夫妻关系和睦 | 第53页 |
(二)婆媳关系缓和 | 第53-54页 |
五、提高了社会地位 | 第54-56页 |
(一)积极参与政权 | 第54-55页 |
(二)工作种类增多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对建国初农村妇女扫盲教育的思考 | 第56-64页 |
一、妇女扫盲教育的不足 | 第56-61页 |
(一)领导机构不健全 | 第56-57页 |
(二)对扫盲教育长期性认识不足 | 第57-58页 |
(三)教学内容存在偏差 | 第58-59页 |
(四)扫盲教学质量差 | 第59-61页 |
二、对今后妇女成人教育的启示 | 第61-64页 |
(一)提倡功能性扫盲 | 第61-62页 |
(二)从源头清除女性文盲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