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桩基础沉降计算与模型试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群桩基础沉降理论计算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桩基础模型试验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等代墩基法的研究现状及其优缺点 | 第17-18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 论文主要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桩基模型试验 | 第21-30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现场模型试验 | 第21-28页 |
2.2.1 现场模型试验场地的选取 | 第21-23页 |
2.2.2 模型的设计 | 第23-25页 |
2.2.3 数据采集系统和加载装置 | 第25-27页 |
2.2.4 试验加载方案 | 第27-28页 |
2.3 室内模型试验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群桩模型试验分析与沉降计算 | 第30-40页 |
3.1 群桩荷载-沉降曲线分析 | 第30-36页 |
3.2 中砂与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模型试验的对比 | 第36页 |
3.3 群桩沉降计算对比 | 第36-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基于复合弹性模量修正的等代墩基法计算沉降 | 第40-51页 |
4.1 等代墩基法 | 第40-41页 |
4.2 修正的等代墩基法 | 第41-44页 |
4.2.1 等代实体深基础模型 | 第42-43页 |
4.2.2 复合地基模型 | 第43-44页 |
4.3 基于桩土复合地基模量的沉降计算 | 第44-49页 |
4.3.1 复合地基模量 | 第45-49页 |
4.3.2 各参数的确定 | 第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实例计算 | 第51-56页 |
5.1 工程背景 | 第51页 |
5.2 修正的等代墩基法 | 第51-53页 |
5.3 考虑 E 法求解弹性模量的修正等代墩基法 | 第53页 |
5.4 考虑修正复合弹性模量的等代墩基法 | 第53-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1 工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