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铁矿型镍红土矿还原焙砂选择性氯化过程的基础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镍红土矿资源 | 第13-16页 |
1.2.1 镍红土矿的资源特点 | 第13-15页 |
1.2.2 镍红土矿的开发利用现状 | 第15-16页 |
1.3 镍红土矿的处理工艺及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1.3.1 火法熔炼 | 第16-20页 |
1.3.2 高压酸浸 | 第20-21页 |
1.3.3 还原焙烧-浸出 | 第21-22页 |
1.3.4 还原焙烧-选矿 | 第22-23页 |
1.3.5 硫酸化焙烧-浸出 | 第23-24页 |
1.3.6 氯化焙烧(离析) | 第24-25页 |
1.3.7 常压酸浸 | 第25页 |
1.3.8 微生物浸出 | 第25-26页 |
1.3.9 碱介质预处理 | 第26-28页 |
1.4 课题的提出 | 第28-30页 |
1.4.1 褐铁矿型镍红土矿处理过程中铁的抑制 | 第28-29页 |
1.4.2 还原焙烧-选择性氯化-浸出工艺的提出 | 第29-30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0-33页 |
第2章 褐铁矿型镍红土矿及还原焙砂的表征 | 第33-43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实验 | 第34-37页 |
2.2.1 原料 | 第34-35页 |
2.2.2 还原焙烧 | 第35-36页 |
2.2.3 还原焙砂的表征 | 第36-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2.3.1 原料的差热-热重分析 | 第37-38页 |
2.3.2 还原焙砂的化学组成和物相组成 | 第38-39页 |
2.3.3 还原焙砂的微观结构 | 第39-42页 |
2.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还原焙砂选择性氯化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 第43-61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金属-氯化体系的平衡相图 | 第43-49页 |
3.3 选择性氯化过程的热力学 | 第49-59页 |
3.3.1 标准自由能变化 | 第49-51页 |
3.3.2 平衡氯化氢分压 | 第51-53页 |
3.3.3 平衡氧分压 | 第53-55页 |
3.3.4 平衡氯气分压 | 第55-58页 |
3.3.5 其他杂质的氯化 | 第58-59页 |
3.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选择性氯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 第61-77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氯化动力学实验 | 第61-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5页 |
4.3.1 氯化过程的物相转变 | 第63-64页 |
4.3.2 温度的影响 | 第64-66页 |
4.3.3 氯化氢分压的影响 | 第66页 |
4.3.4 氧分压的影响 | 第66-68页 |
4.3.5 水蒸气分压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6 气体流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7 宏观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70-73页 |
4.3.8 氯化焙砂的表征 | 第73-75页 |
4.4 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选择性氯化焙烧工艺过程的研究 | 第77-93页 |
5.1 引言 | 第77页 |
5.2 氯化物的热分解 | 第77-82页 |
5.2.1 差热-热重分析 | 第78页 |
5.2.2 分析结果 | 第78-82页 |
5.3 氯化焙烧工艺实验 | 第82-83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83-91页 |
5.4.1 焙烧过程的物相分析 | 第83-84页 |
5.4.2 氯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84-85页 |
5.4.3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85-86页 |
5.4.4 焙烧时间的影响 | 第86-87页 |
5.4.5 还原焙砂还原度的影响 | 第87-89页 |
5.4.6 以三氯化铁为氯化剂的焙烧 | 第89-90页 |
5.4.7 以氯化亚铁为氯化剂的焙烧 | 第90-91页 |
5.5 小结 | 第91-93页 |
第6章 氯化焙砂浸出及Fe(Ⅱ)氧化过程的研究 | 第93-108页 |
6.1 引言 | 第93页 |
6.2 实验 | 第93-96页 |
6.2.1 氯化焙砂的浸出实验 | 第93-95页 |
6.2.2 Fe(Ⅱ)的催化氧化实验 | 第95-9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7页 |
6.3.1 氯化焙砂的浸出 | 第96-100页 |
6.3.2 Fe(Ⅱ)的催化氧化 | 第100-107页 |
6.4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