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DFIG的特点 | 第10-11页 |
1.3 无功补偿技术 | 第11-13页 |
1.4 次同步振荡的机理 | 第13-14页 |
1.5 本文工作 | 第14-16页 |
第2章 传递函数建模及分析应用 | 第16-34页 |
2.1 引言 | 第16-17页 |
2.2 双馈风机描述 | 第17-21页 |
2.2.1 GSC电路方程 | 第18-19页 |
2.2.2 RSC电路方程 | 第19-21页 |
2.3 变流器控制系统描述 | 第21页 |
2.4 传递函数的形成 | 第21-27页 |
2.4.1 网侧变流器GSC | 第21-23页 |
2.4.2 转子侧变流器RSC | 第23-27页 |
2.5 仿真验证 | 第27-34页 |
2.5.1 验证传递函数准确性 | 第27-30页 |
2.5.2 通过bode图选取控制参数 | 第30-34页 |
第3章 DFIG并网加入串联补偿后的SSR现象及分析 | 第34-48页 |
3.1 DFIG接串补线路等效电路图 | 第34-36页 |
3.1.1 普通异步电机接串联补偿产生次同步振荡的机理 | 第34-35页 |
3.1.2 双馈异步电机接带串联补偿线路的电路图 | 第35-36页 |
3.2 对次同步量进行park变换 | 第36-41页 |
3.2.1 分析DFIG非工频频率 | 第38页 |
3.2.2:非工频分量dq分解后电流电压关系式 | 第38-41页 |
3.3 次同步分量的传递函数 | 第41-48页 |
3.3.1 内环传递函数 | 第41-45页 |
3.3.2 外环传递函数 | 第45-48页 |
第4章 影响传递函数极点的因素分析 | 第48-62页 |
4.1 控制参数的影响 | 第51-58页 |
4.1.1 内环传递函数 | 第51-55页 |
4.1.2 外环传递函数 | 第55-58页 |
4.2 加大补偿度对振荡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 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风机出力的影响 | 第62-71页 |
5.1 风机出力建模 | 第62-68页 |
5.2 仿真验证 | 第68-71页 |
第6章 抑制信号的设计 | 第71-81页 |
6.1 两种控制信号设计 | 第71-74页 |
6.2 两种抑制方法的仿真比较 | 第74-77页 |
6.3 加入机侧控制信号后的传递函数及验证 | 第77-81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