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闽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自组织机制研究--以福建省永宁古卫城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社会背景第10页
        1.1.2 学术背景第10-11页
        1.1.3 研究对象选择第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1 资料收集第12页
        1.3.2 多学科综合第12页
        1.3.3 层次分析法第12-13页
    1.4 相关研究现状第13-18页
        1.4.1 国内外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第13-15页
        1.4.2 自组织理论研究综述第15-16页
        1.4.3 自组织理论在相关领域应用研究综述第16-17页
        1.4.4 综合评述第17-18页
    1.5 研究内容第18页
    1.6 研究任务第18-19页
    1.7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2章 理论基础:自组织理论第20-30页
    2.1 自组织理论概述第20-21页
    2.2 自组织的概念和特征第21-25页
    2.3 自组织的闽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发展观第25-29页
        2.3.1 闽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第25-27页
        2.3.2 闽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发展的自组织特性第27-29页
        2.3.3 闽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第29页
    2.4 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影响闽南传统聚落演变的外部条件第30-37页
    3.1 闽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第30-31页
    3.2 闽南地区的社会制度变迁第31-33页
    3.3 闽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第33-34页
    3.4 闽南地区的人口演变第34-35页
    3.5 闽南地区的文化演变第35-36页
    3.6 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永宁古卫城空间形态的演变第37-57页
    4.1 明朝之前空间形态解析第37-39页
    4.2 明朝永宁卫城空间形态解析第39-51页
        4.2.1 明朝时期的卫所制度第39-41页
        4.2.2 古卫城选址第41-44页
        4.2.3 空间骨架——城墙和街巷第44-45页
        4.2.4 军事营房分布第45-46页
        4.2.5 铺境空间系统第46-48页
        4.2.6 民居分布第48-51页
    4.3 清朝至抗日战争时期永宁古卫城空间形态解析第51-54页
        4.3.1 城墙民居空间布局第51-53页
        4.3.2 其他重要建筑第53-54页
    4.4 抗战胜利至今卫城空间形态解析第54-56页
    4.5 永宁古卫城空间形态演变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永宁古卫城空间形态演变自组织机制第57-75页
    5.1 永宁传统聚落自组织产生的条件第57-60页
        5.1.1 开放性第57-58页
        5.1.2 远离平衡态第58-59页
        5.1.3 非线性第59-60页
    5.2 永宁传统聚落自组织演变路径:无序到有序的形成过程第60-65页
        5.2.1 宗族制度下的空间基核——宗祠第61-62页
        5.2.2 铺境制度下的空间基核——庙宇第62-63页
        5.2.3 整体形态的空间基核——街巷第63-65页
    5.3 永宁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自组织演变的动力:竞争和协同第65-67页
    5.4 永宁传统聚落空间自组织演变的结构特征:自相似与分形第67-73页
        5.4.1 宏观——聚落整体的分形特征第67-69页
        5.4.2 中观——街巷网络的分形特征第69-71页
        5.4.3 微观——建筑结构的分形特征第71-73页
    5.5 小结第73-7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9页
    6.1 自组织视角下永宁古卫城更新改造初探第75-78页
        6.1.1 永宁古卫城更新的动力机制第75-76页
        6.1.2 自组织视角下永宁古卫城更新的基本原则第76页
        6.1.3 自组织视角下永宁古卫城更新的策略研究第76-78页
    6.2 研究成果第78页
    6.3 存在不足第78页
    6.4 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闽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分形理论量化解析--以福建省蚶江聚落为例
下一篇:海洋观测波浪仪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