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2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页 |
1.1.1 弘扬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 第9页 |
1.1.2 填补实践理论的需要 | 第9页 |
1.1.3 迎合服饰国际化的挑战 | 第9页 |
1.2 论题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论题的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论题的研究目的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旗袍的起源与演变 | 第12-19页 |
2.1 旗袍的起源 | 第12-14页 |
2.1.1 旗袍的溯源 | 第13-14页 |
2.1.2 旗袍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4页 |
2.2 旗袍的演变 | 第14-19页 |
2.2.1 清代旗袍 | 第14-15页 |
2.2.2 近代旗袍 | 第15-17页 |
2.2.3 现代旗袍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旗袍的造型元素及其特征 | 第19-28页 |
3.1 旗袍的造型之美 | 第19-23页 |
3.1.1 外轮廓的美 | 第19页 |
3.1.2 领子的美 | 第19-20页 |
3.1.3 衣襟的美 | 第20-21页 |
3.1.4 盘扣的美 | 第21-22页 |
3.1.5 开衩的美 | 第22-23页 |
3.2 旗袍的色彩之美 | 第23-25页 |
3.3 旗袍的图案纹样之美 | 第25-28页 |
第四章 旗袍——中国服饰文化的象征符号 | 第28-35页 |
4.1 “错彩镂金”与“初发芙蓉”——中国美的象征的融合 | 第28-31页 |
4.1.1 “错彩镂金”——华丽的美 | 第28-29页 |
4.1.2 “初发芙蓉”——平和的美 | 第29-30页 |
4.1.3 “浓妆淡抹总相宜”——人衣合一的美 | 第30-31页 |
4.2 “意”与“形”——文化精神的象征 | 第31-35页 |
4.2.1 “善”与“真”——中西方审美文化的特点的比较 | 第31-32页 |
4.2.2 强调“意”——中国服饰的审美文化特点 | 第32页 |
4.2.3 追求“形”——西方服饰的审美文化特点 | 第32-33页 |
4.2.4 从旗袍看中西方服饰审美文化的冲撞与交融 | 第33-35页 |
第五章 旗袍的文化特征和审美特征 | 第35-39页 |
5.1 旗袍的文化象征 | 第35-36页 |
5.1.1 旗袍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 第35-36页 |
5.1.2 旗袍是中华文化质量的体现 | 第36页 |
5.1.3 旗袍是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 | 第36页 |
5.2 旗袍的审美特征 | 第36-37页 |
5.2.1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 第37页 |
5.2.2 对立与统一 | 第37页 |
5.3 结语 | 第37-39页 |
第六章 中国旗袍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 第39-55页 |
6.1 现代服装设计的概念 | 第39页 |
6.2 现代服装设计的趋势 | 第39-41页 |
6.2.1 个性化趋势 | 第39页 |
6.2.2 民族文化趋势 | 第39-40页 |
6.2.3 创新性与传统性相统一的趋势 | 第40-41页 |
6.3 服装的整体美 | 第41-42页 |
6.3.1 服装的整体美法则的运用 | 第41-42页 |
6.4 旗袍对现代服装设计的积极影响 | 第42-43页 |
6.4.1 旗袍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灵感源 | 第42-43页 |
6.4.2 旗袍渲染了国际时尚舞台 | 第43页 |
6.5 中国旗袍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应用中应遵循的原则 | 第43-44页 |
6.5.1 装饰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43页 |
6.5.2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43-44页 |
6.6 中国旗袍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的应用形式 | 第44-46页 |
6.6.1 造型上应用 | 第44-45页 |
6.6.2 搭配上应用 | 第45-46页 |
6.7 中国旗袍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的设计方法 | 第46-48页 |
6.7.1 移花接木 | 第46页 |
6.7.2 替换再生 | 第46-47页 |
6.7.3 结构重组 | 第47页 |
6.7.4 夸张变形 | 第47页 |
6.7.5 加减结合 | 第47-48页 |
6.7.6 派生写意 | 第48页 |
6.8 中国旗袍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的运用 | 第48-55页 |
6.8.1 国内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旗袍服饰元素的运用 | 第48-51页 |
6.8.2 国外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旗袍服饰元素的运用 | 第51-5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5-56页 |
第八章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