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流域综合治理概述 | 第12-14页 |
·国内小流域水土保持区划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京津水源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小流域下垫面概况与基础数据库研究 | 第21-31页 |
·小流域基本概况 | 第21-23页 |
·小流域区位概况 | 第21页 |
·小流域资源环境及水土流失状况 | 第21-22页 |
·小流域社会经济情况 | 第22-23页 |
·小流域二维空间数据库建立 | 第23-29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3-24页 |
·坡度与坡向 | 第24-25页 |
·像元坡长 | 第25页 |
·剖面曲率与水平曲率 | 第25-26页 |
·地表粗糙度 | 第26页 |
·复合地形属性 | 第26-27页 |
·数字河网 | 第27-28页 |
·植被盖度 | 第28页 |
·土壤类型及养分 | 第28-29页 |
·小流域三维模型建立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生态输水型小流域功能区划分依据 | 第31-51页 |
·小流域生态功能定位 | 第31页 |
·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资源需求分析 | 第31-38页 |
·小流域土地资源评价 | 第31-38页 |
·粮食安全背景下农业用地需求分析 | 第38页 |
·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计算与侵蚀规律分析 | 第38-49页 |
·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模型验证 | 第43-44页 |
·小流域土壤侵蚀结果分析 | 第44-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生态输水型小流域功能区划分 | 第51-57页 |
·生态输水型小流域理论 | 第51-52页 |
·生态输水型小流域概念 | 第51页 |
·生态输水型小流域功能区特征 | 第51-52页 |
·生态输水型小流域功能区划分指导思想、原则及指标体系 | 第52-55页 |
·分区指导思想 | 第52页 |
·功能区划分原则 | 第52页 |
·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 | 第52-55页 |
·生态输水型小流域分区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生态输水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关键技术与功能区措施配置技术模式 | 第57-67页 |
·不同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 第57-62页 |
·强度剧烈侵蚀坡面 | 第57-58页 |
·中轻度侵蚀坡面 | 第58-59页 |
·高输沙区沟道 | 第59-60页 |
·坡耕地 | 第60-62页 |
·不同功能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技术模式 | 第62-67页 |
·生态输水区 | 第62-64页 |
·生产生活区 | 第64-65页 |
·生态生产复合区 | 第65-6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问题与讨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