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偏振成像系统作用距离建模与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6-17页 |
第2章 红外偏振成像原理和方法 | 第17-26页 |
2.1 红外偏振成像的作用机理 | 第17页 |
2.2 红外偏振特性的描述 | 第17-18页 |
2.3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关键技术 | 第18-19页 |
2.4 红外偏振成像技术方案 | 第19-24页 |
2.4.1 非实时成像技术方案 | 第19-22页 |
2.4.2 实时成像技术 | 第22-24页 |
2.5 系统结构分析比较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目标和背景的红外辐射特性与辐射的传输 | 第26-36页 |
3.1 物体的红外辐射特性 | 第26-31页 |
3.1.1 目标和背景辐射特性 | 第26-28页 |
3.1.2 目标与背景的温差 | 第28-29页 |
3.1.3 目标与背景的偏振特性差异 | 第29-31页 |
3.2 目标和背景的温差传递模型 | 第31-35页 |
3.2.1 灰体目标和背景的温差 | 第31-32页 |
3.2.2 目标和背景的温差传递模型 | 第32-33页 |
3.2.3 偏振片对目标和背景温差的传递模型 | 第33-35页 |
3.2.4 温差的传递模型 | 第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作用距离评价 | 第36-48页 |
4.1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性能评价模型结构 | 第36-37页 |
4.2 红外成像系统的基本参数 | 第37-40页 |
4.3 红外成像系统性能评价的主要参数 | 第40-43页 |
4.3.1 噪声等效温差 | 第40-42页 |
4.3.2 最小可分辨温差 | 第42-43页 |
4.4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作用距离的估算 | 第43-47页 |
4.4.1 点目标作用距离模型 | 第43-45页 |
4.4.2 扩展源目标作用距离模型 | 第45-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作用距离计算示例 | 第48-55页 |
5.1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构建 | 第48-50页 |
5.1.1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48页 |
5.1.2 红外成像系统选取 | 第48-50页 |
5.2 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 | 第50页 |
5.3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作用距离计算 | 第50-52页 |
5.4 作用距离比较分析 | 第52-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