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论文--红外技术及仪器论文--红外技术的应用论文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作用距离建模与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7页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8-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6-17页
第2章 红外偏振成像原理和方法第17-26页
    2.1 红外偏振成像的作用机理第17页
    2.2 红外偏振特性的描述第17-18页
    2.3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关键技术第18-19页
    2.4 红外偏振成像技术方案第19-24页
        2.4.1 非实时成像技术方案第19-22页
        2.4.2 实时成像技术第22-24页
    2.5 系统结构分析比较第24-25页
    2.6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目标和背景的红外辐射特性与辐射的传输第26-36页
    3.1 物体的红外辐射特性第26-31页
        3.1.1 目标和背景辐射特性第26-28页
        3.1.2 目标与背景的温差第28-29页
        3.1.3 目标与背景的偏振特性差异第29-31页
    3.2 目标和背景的温差传递模型第31-35页
        3.2.1 灰体目标和背景的温差第31-32页
        3.2.2 目标和背景的温差传递模型第32-33页
        3.2.3 偏振片对目标和背景温差的传递模型第33-35页
        3.2.4 温差的传递模型第35页
    3.3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作用距离评价第36-48页
    4.1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性能评价模型结构第36-37页
    4.2 红外成像系统的基本参数第37-40页
    4.3 红外成像系统性能评价的主要参数第40-43页
        4.3.1 噪声等效温差第40-42页
        4.3.2 最小可分辨温差第42-43页
    4.4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作用距离的估算第43-47页
        4.4.1 点目标作用距离模型第43-45页
        4.4.2 扩展源目标作用距离模型第45-47页
    4.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5章 作用距离计算示例第48-55页
    5.1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构建第48-50页
        5.1.1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基本结构第48页
        5.1.2 红外成像系统选取第48-50页
    5.2 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第50页
    5.3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作用距离计算第50-52页
    5.4 作用距离比较分析第52-54页
    5.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结论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61-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强度微波辐射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和晶状体的损伤及对相关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端粒结合蛋白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突变和对端粒酶作用及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