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4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 第17-28页 |
2.1 智慧城市建设理论 | 第17-22页 |
2.1.1 智慧城市建设核心技术 | 第17-21页 |
2.1.2 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2.2 成熟度模型理论 | 第22-24页 |
2.2.1 成熟度模型及其分级 | 第23-24页 |
2.2.2 成熟度模型的内部结构 | 第24页 |
2.3 评价常用方法 | 第24-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28-39页 |
3.1 智慧城市建设驱动要素与建设模式 | 第28-32页 |
3.1.1 智慧城市建设驱动要素 | 第28-30页 |
3.1.2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 第30-32页 |
3.2 模型构建原则 | 第32页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2-35页 |
3.3.1 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第33页 |
3.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3-35页 |
3.4 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模型构建 | 第35-38页 |
3.4.1 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模型等级分类 | 第35-36页 |
3.4.2 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模型内部结构 | 第36-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评价过程 | 第39-52页 |
4.1 层次分析法评价过程 | 第39-43页 |
4.1.1 成熟度综合指数公式 | 第39-40页 |
4.1.2 评价因子集 | 第40-41页 |
4.1.3 权重确定步骤 | 第41-43页 |
4.2 指标量化 | 第43-49页 |
4.3 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评价步骤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评价应用 | 第52-70页 |
5.1 评价城市选取 | 第52-58页 |
5.1.1 北京市建设背景及基础 | 第52-55页 |
5.1.2 北京市智慧建设模式 | 第55-58页 |
5.2 问卷设计与分析 | 第58-60页 |
5.2.1 问卷的设计 | 第58-59页 |
5.2.2 问卷分析 | 第59-60页 |
5.3 北京市智慧建设成熟度评价 | 第60-67页 |
5.3.1 成熟度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 第60-62页 |
5.3.2 成熟度评价 | 第62-67页 |
5.4 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 第67-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