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1 大倾角煤层开采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2 大倾角煤层矿压显现规律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大倾角特厚煤层倾斜分段综放开采损伤力学分析 | 第15-21页 |
2.1 工作面地质条件和回采工艺 | 第15-18页 |
2.1.1 工作面地质条件 | 第15-17页 |
2.1.2 回采工艺 | 第17-18页 |
2.2 大倾角特厚煤层顶煤损伤力学分析 | 第18-20页 |
2.2.1 顶煤损伤破坏分析 | 第18页 |
2.2.2 顶煤损伤主轴确定 | 第18-19页 |
2.2.3 工作面支架载荷分析 | 第19-20页 |
2.2.4 主要结果 | 第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大倾角特厚煤层倾斜分段综放开采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 第21-39页 |
3.1 相似模拟实验设计 | 第21-26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21页 |
3.1.2 实验模型设计 | 第21-23页 |
3.1.3 实验方法设计 | 第23-26页 |
3.2 走向模拟实验 | 第26-32页 |
3.2.1 沿走向上覆岩层垮落特征 | 第26-30页 |
3.2.2 沿走向支架载荷特征 | 第30-31页 |
3.2.3 沿走向支承压力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3.3 倾向模拟实验 | 第32-38页 |
3.3.1 沿倾向上覆岩层垮落特征 | 第32-35页 |
3.3.2 沿倾向支架载荷特征 | 第35-37页 |
3.3.3 沿倾向覆岩位移特征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大倾角特厚煤层倾斜分段综放开采数值模拟研究 | 第39-50页 |
4.1 数值计算方法介绍 | 第39页 |
4.2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 第39-41页 |
4.2.1 几何模型确定 | 第39-40页 |
4.2.2 计算参数 | 第40-41页 |
4.3 煤层应力场和破坏区分布特征 | 第41-43页 |
4.3.1 煤层应力场分布特征 | 第41-42页 |
4.3.2 煤层破坏区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4.4 围岩应力场和破坏区分布特征 | 第43-49页 |
4.4.1 沿走向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4.4.2 沿走向围岩破坏区分布特征 | 第44-45页 |
4.4.3 沿倾向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 | 第45-46页 |
4.4.4 沿倾向围岩破坏区分布特征 | 第46-48页 |
4.4.5 支承压力分布特征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大倾角特厚煤层倾斜分段综放开采矿压观测与分析 | 第50-60页 |
5.1 工作面矿压观测方案 | 第50-51页 |
5.1.1 观测目的 | 第50页 |
5.1.2 观测内容 | 第50页 |
5.1.3 测站布置 | 第50-51页 |
5.1.4 矿压监测系统 | 第51页 |
5.2 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 | 第51-57页 |
5.2.1 支架载荷特征 | 第52-53页 |
5.2.2 侧护板载荷特征 | 第53-55页 |
5.2.3 底调机构载荷特征 | 第55-56页 |
5.2.4 前后立柱载荷特征 | 第56-57页 |
5.3 回采巷道变形特征 | 第57-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