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及发展路径演化--以吉林的实践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选题意义第12-14页
        1.2.1 理论意义第12-13页
        1.2.2 现实意义第13-14页
    1.3 文献综述第14-17页
        1.3.1 国外研究状况第14页
        1.3.2 国内研究状况第14-17页
    1.4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1 文献分析法第17页
        1.4.2 理论分析法第17-18页
        1.4.3 历史分析法第18页
        1.4.4 实证研究法第18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20页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20-23页
        1.6.1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0-21页
        1.6.2 不足之处第21-23页
第2章 文化体制的基本理论分析第23-41页
    2.1 文化的概念和特性第23-29页
        2.1.1 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第23-24页
        2.1.2 文化的功能第24-26页
        2.1.3 文化的特性第26-29页
    2.2 文化体制的概念和范畴第29-32页
        2.2.1 文化体制的基本内涵第29-30页
        2.2.2 文化体制的主要职能第30-32页
    2.3 文化体制的相关理论溯源第32-41页
        2.3.1 中国传统的文化体制观第32-34页
        2.3.2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发展观第34-35页
        2.3.3 毛泽东的文化体制论第35-36页
        2.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体制论第36-37页
        2.3.5 西方学者的文化发展思想和文化形态论第37-41页
第3章 中国传统文化体制的形成及其改革第41-51页
    3.1 中国传统文化体制的形成第41-43页
    3.2 中国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第43-45页
        3.2.1 泛意识形态化第43-44页
        3.2.2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第44页
        3.2.3 过分依靠强制性行政指令第44-45页
        3.2.4 抑制文化的创新性和自由性第45页
    3.3 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第45-48页
    3.4 改革的目标与任务第48-51页
第4章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第51-67页
    4.1 文化市场化萌芽阶段(1978 年—1992 年)第51-53页
    4.2 文化产业化起步阶段(1992 年—2002 年)第53-56页
    4.3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阶段(2002 年—2009 年)第56-58页
    4.4 文化体制改革攻坚阶段(2009 年—2012 年)第58-60页
    4.5 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阶段(2012 年—至今)第60-63页
    4.6 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第63-67页
        4.6.1 从被动到主动、由外向内的自主性改革第63-64页
        4.6.2 从增量到存量、先易后难的渐进式改革第64-65页
        4.6.3 从刚性到弹性、由表及里的双轨制改革第65-67页
第5章 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问题成效分析第67-87页
    5.1 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脉络第67-69页
        5.1.1 产业萌生、体制松绑阶段(1978 年 12 月—2003 年 6 月)第67页
        5.1.2 开展试点、积极探索阶段(2003 年 6 月—2006 年 7 月)第67-68页
        5.1.3 扩大试点、由点到面阶段(2006 年 7 月—2009 年 8 月)第68页
        5.1.4 加快推进、全面展开阶段(2009 年 8 月—2012 年 3 月)第68-69页
        5.1.5 全力攻坚、基本完成阶段(2012 年 3 月—至今)第69页
    5.2 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展成效第69-79页
        5.2.1 以转企改制为重点,壮大龙头文化企业集团第69-70页
        5.2.2 以资源整合为重点,打造全国知名文化品牌第70-73页
        5.2.3 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发展文化领域非公经济第73-74页
        5.2.4 以增加供给为重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74-75页
        5.2.5 以科技融合为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第75-77页
        5.2.6 以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第77-79页
    5.3 吉林省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9-82页
        5.3.1 管理体制不顺第79-80页
        5.3.2 运行机制不活第80-81页
        5.3.3 市场发育迟缓第81页
        5.3.4 产业实力不强第81-82页
    5.4 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制约因素第82-87页
        5.4.1 既得利益格局阻碍难题破解第82-83页
        5.4.2 观念落后弱化改革攻坚动力第83页
        5.4.3 资金瓶颈制约改革推进速度第83-84页
        5.4.4 法律缺失影响文化市场环境第84-85页
        5.4.5 人才不足削弱文化发展后劲第85-87页
第6章 吉林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和对策第87-101页
    6.1 宏观层面:完善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第87-90页
        6.1.1 创新党对文化的领导方式第87-89页
        6.1.2 转变政府管理文化职能第89-90页
    6.2 中观层面:营造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第90-93页
        6.2.1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第90-91页
        6.2.2 积极培育文化消费第91页
        6.2.3 营造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第91-92页
        6.2.4 发展文化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第92-93页
    6.3 微观层面:增强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力第93-98页
        6.3.1 明晰现代产权制度第93-94页
        6.3.2 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第94-97页
        6.3.3 推动文化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第97-98页
    6.4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保障机制第98-101页
        6.4.1 配套政策体系建设第98-99页
        6.4.2 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第99-101页
结论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9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浮筒直驱式海波发电装置设计及参数优化
下一篇:多自由度宽频带压电—磁电复合式动能采集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