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光学论文--人工照明、人工采光论文

辐射—照度转化法确定隧道洞外景物亮度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2-32页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2-14页
    1.2 论文的研究对象和范畴第14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4-29页
        1.3.1 隧道入口段亮度计算方法第14-20页
        1.3.2 隧道洞外亮度确定方法第20-24页
        1.3.3 隧道洞外景物亮度参考值第24-26页
        1.3.4 关于太阳辐射和光照度第26-29页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9页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第29-30页
    1.6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30页
    1.7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0-31页
    1.8 论文的研究框架第31-32页
2 洞外景物亮度、辐射-照度法的相关理论基础第32-60页
    2.1 相关概念第32-40页
        2.1.1 等效光幕亮度第32-34页
        2.1.2 安全停车视距第34-37页
        2.1.3 辐射与光照度第37-39页
        2.1.4 发光功效第39-40页
        2.1.5 晴空指数第40页
    2.2 隧道洞外景物的研究第40-42页
        2.2.1 洞外典型景物要素第40-41页
        2.2.2 洞外垂直面景物反射特征第41-42页
    2.3 辐射-照度转化法的两种思路第42-55页
        2.3.1 辐射-水平照度-垂直照度第43-47页
        2.3.2 辐射-垂直照度第47-55页
    2.4 辐射-照度法的影响因素第55-58页
    2.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3 辐射-照度转化模型的建立第60-76页
    3.1 模型建立思路第60页
    3.2 垂直面照度的影响因素第60-62页
        3.2.1 朝向第60-61页
        3.2.2 太阳高度角第61-62页
        3.2.3 天气状况第62页
    3.3 参考光气候条件第62-65页
    3.4 垂直面转换发光功效模型的建立第65-69页
        3.4.1 数据处理第65-67页
        3.4.2 重要参数的相关性第67页
        3.4.3 模型的建立第67-69页
    3.5 验证及误差分析第69-74页
        3.5.1 对比验证第69-70页
        3.5.2 实验验证第70-73页
        3.5.3 误差分析第73-74页
    3.6 累积频率统计第74页
    3.7 本章小结第74-76页
4 重庆地区隧道洞外景物亮度研究及应用第76-96页
    4.1 洞外典型景物调研第76-78页
    4.2 洞外垂直面景物反射系数研究第78-86页
        4.2.1 材料反射特征第78-82页
        4.2.2 反射系数测试第82-86页
    4.3 重庆地区洞外景物亮度参考值第86-89页
    4.4 成果应用——察觉对比法下典型隧道等效光幕亮度计算第89-94页
        4.4.1 隧道口拍摄位置确定第89页
        4.4.2 洞外环境照片拍摄第89-90页
        4.4.3 其他参数选取第90-92页
        4.4.4 等效光幕亮度的计算第92-94页
    4.5 本章小结第94-96页
5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5.1 结论第96-97页
    5.2 展望第97-98页
致谢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附录第104-141页
    A. 重庆地区1991年整理拟合用数据第104-137页
    B. 太阳辐射与光照度的实验测试数据第137-139页
    C. 洞外垂直面景物反射系数测试数据第139-141页
    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崇明东滩生态城初期雨水自动限流截留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3DMine的矿山三维地质建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