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蚕桑论文--桑论文--桑树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病害论文

桑断枝烂叶病的病原菌种类鉴定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前言第9-21页
    1.1 桑的病害种类第10-15页
        1.1.1 桑褐斑病第11页
        1.1.2 桑紫纹羽病第11-12页
        1.1.3 桑里白粉病第12-13页
        1.1.4 桑芽枯病第13页
        1.1.5 桑赤锈病第13-14页
        1.1.6 桑枝枯菌核病第14-15页
    1.2 茎点霉属的分类第15-20页
        1.2.1 茎点霉属的形态分类第16-18页
        1.2.2 茎点霉属分子分类中的生物学技术第18-20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目的第20-2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1-28页
    2.1 材料第21-23页
        2.1.1 供试菌株及桑种来源第21页
        2.1.2 试剂和引物第21-22页
        2.1.3 仪器设备第22-23页
    2.2 方法第23-28页
        2.2.1 桑断枝烂叶病的田间调查及病株的采集第23页
        2.2.2 培养基及其制备第23-24页
        2.2.3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纯化第24-25页
        2.2.4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第25-26页
        2.2.5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及培养性状第26-27页
        2.2.6 病原菌的DNA提取第27页
        2.2.7 rDNA-ITS、肌动蛋白基因ACT和微管蛋白基因TUB的序列扩增与分析第27-2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8-49页
    3.1 病害的田间调查分析第28-30页
    3.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纯化结果第30页
    3.3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第30-32页
        3.3.1 菌丝块接种第30-31页
        3.3.2 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第31-32页
    3.4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及培养性状第32-38页
        3.4.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第32-34页
        3.4.2 不同培养基的病原菌培养性状第34-38页
    3.5 桑断枝烂叶病菌的基因组DNA第38-39页
    3.6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第39-49页
        3.6.1 rDNA-ITS序列分析第39-42页
        3.6.2 ACT基因序列分析第42-45页
        3.6.3 TUB基因序列分析第45-49页
4 讨论与结论第49-56页
    4.1 讨论第49-55页
        4.1.1 桑断枝烂叶病病原菌的种类鉴定第49-53页
        4.1.2 光照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第53-54页
        4.1.3 湿度对致病性的影响第54-55页
    4.2 结论第55页
    4.3 本研究的贡献与创新之处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附录A 本实验应用的试剂盒第61-63页
附录B 本论文研究获得的序列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地流转对南宁市农业产业化影响--以香蕉产业为例
下一篇:广西甘蔗螟虫卵寄生蜂种类及螟黄赤眼蜂应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