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户计量用户行为及其对热负荷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3-17页 |
·国内外分户计量供热发展概述 | 第13-14页 |
·国内外分户计量供热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分户计量供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2 分户热计量在我国的实施方式 | 第19-26页 |
·室内管道布置方式 | 第19-22页 |
·既有建筑的改造 | 第19-21页 |
·新建建筑管道布置 | 第21-22页 |
·系统设备选择 | 第22页 |
·热计量方式 | 第22-23页 |
·热费收取方式 | 第23页 |
·热负荷计算 | 第23-2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用户调阀随机行为研究 | 第26-32页 |
·调研背景 | 第26-27页 |
·用户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27页 |
·调查结果 | 第27-28页 |
·调节模式 | 第28页 |
·室温设定值 | 第28页 |
·不同房间温度设置 | 第28页 |
·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用户反映的问题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4 分户计量系统热负荷计算模型 | 第32-40页 |
·各类围护结构耗热量计算 | 第32-35页 |
·非透明围护结构 | 第32-33页 |
·透明围护结构 | 第33页 |
·家具平板蓄热模型 | 第33-35页 |
·建筑热平衡分析 | 第35-37页 |
·建筑耗热量的分摊 | 第35-36页 |
·公共耗热量 | 第36页 |
·可变耗热量 | 第36页 |
·论逐时供热量 | 第36-37页 |
·停暖房间室温计算模型 | 第37-39页 |
·热平衡法 | 第37-38页 |
·围护结构耗热量 | 第38页 |
·邻户传热得热量 | 第38页 |
·太阳辐射得热量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建筑模型建立及热负荷计算参数确定 | 第40-53页 |
·区域建筑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建筑群概况 | 第40-41页 |
·用户的命名 | 第41-42页 |
·采暖系统简介 | 第42-43页 |
·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 第43-45页 |
·外墙 | 第43-44页 |
·屋顶 | 第44页 |
·外窗 | 第44-45页 |
·气象参数的确定 | 第45-47页 |
·室外逐时温度 | 第45-46页 |
·逐时太阳辐射 | 第46页 |
·综合气象温度 | 第46-47页 |
·太阳辐射得热研究 | 第47-51页 |
·室内太阳辐射得热分析 | 第47-48页 |
·辐射得热对自然室温的影响 | 第48-49页 |
·自然室温范围确定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6 采用分户计量后用户热负荷模拟 | 第53-73页 |
·南北向建筑热负荷模拟 | 第53-61页 |
·各单元建筑热负荷分析 | 第54-57页 |
·楼栋总热负荷变化规律 | 第57-58页 |
·热负荷计算结果评估 | 第58-61页 |
·东西向建筑热负荷模拟 | 第61-64页 |
·采暖热负荷的概率计算方法 | 第64-66页 |
·概率法简介 | 第64页 |
·设计热流量的概率分布 | 第64-65页 |
·不同采暖模式的组合计算 | 第65-66页 |
·小区总热负荷的概率叠加 | 第66-70页 |
·采暖使用概率 | 第67页 |
·平均额定热流量 | 第67-68页 |
·用户(楼)数目 | 第68-69页 |
·总热负荷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换热站供热量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相似性分析 | 第71页 |
·差异性分析 | 第71页 |
·定量性分析 | 第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A 分户计量供暖系统下室温设定情况调查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