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山楂概述 | 第9-14页 |
1.1.1 山楂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 第9页 |
1.1.2 山楂栽培概述 | 第9-11页 |
1.1.3 山楂的利用价值 | 第11-14页 |
1.2 种子的休眠及萌发 | 第14-15页 |
1.2.1 种子的休眠 | 第14-15页 |
1.2.2 种子的萌发 | 第15页 |
1.2.3 山楂种子休眠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3 本实验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7-2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7-20页 |
2.2.1 准备工作 | 第17页 |
2.2.2 人工破壳获取种仁 | 第17页 |
2.2.3 测量山楂种壳的厚度及山楂种核、种仁的重量 | 第17-18页 |
2.2.4 层积处理 | 第18页 |
2.2.5 调查 | 第18页 |
2.2.6 发芽率、裂壳率的计算 | 第18页 |
2.2.7 裂壳平均天数、发芽平均天数的计算 | 第18-19页 |
2.2.8 发芽率、裂壳率、裂壳平均天数、发芽平均天数的统计分析 | 第19页 |
2.2.9 吸水能力的动态测定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0-36页 |
3.1 山楂种壳的厚度和山楂单种仁重、单种核重及仁核比 | 第20-21页 |
3.2 层积处理对山楂种核的影响 | 第21-29页 |
3.2.1 不同品种的山楂种核进行温层积处理对其裂壳、发芽的影响 | 第21-24页 |
3.2.2 不同时间的温层积处理对瑞丰山楂种核裂壳、发芽的影响 | 第24-28页 |
3.2.4 不同层积介质、层积时间对不同品种山楂种仁发芽的影响 | 第28页 |
3.2.5 不同山楂品种杂交组合去种壳种仁的发芽率 | 第28-29页 |
3.3 山楂种核吸水动态测定 | 第29-32页 |
3.3.1 山楂种仁吸水动态测定 | 第29-30页 |
3.3.2 山楂种核吸水动态测定 | 第30-31页 |
3.3.3 种仁、种核中的种仁最大含水量的比较 | 第31-32页 |
3.4 去壳种仁与完整种核的发芽率、平均发芽天数的比较 | 第32-33页 |
3.4.1 去壳种仁与完整种核的发芽率的比较 | 第32-33页 |
3.4.2 去壳种仁与完整种核平均发芽天数的比较 | 第33页 |
3.5 初始层积介质与改进后的层积介质的比较 | 第33-36页 |
3.5.1 初始层积介质与改进后的层积介质的发芽率的比较 | 第34页 |
3.5.2 初始层积介质与改进后的层积介质的平均发芽时间的比较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小结 | 第36-40页 |
4.1 讨论 | 第36-39页 |
4.1.1 种壳在种子休眠及萌发中的影响 | 第36-37页 |
4.1.2 温层积的层积介质对山楂发芽的影响 | 第37页 |
4.1.3 关于种核吸水、透气性的研究 | 第37-38页 |
4.1.4 重复间差异较大 | 第38-39页 |
4.2 小结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