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武器工业论文--战车、战舰、战机、航天武器论文--航天武器论文--动能武器论文

波导等离子体限幅器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对照表第12-14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4-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4页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8-19页
    1.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第19-20页
    1.3 波导等离子体限幅器概述第20-21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1-24页
第二章 高功率微波特性及其毁伤机理第24-34页
    2.1 高功率微波特性的研究第24-27页
        2.1.1 高斯脉冲调制的HPM波形第24-25页
        2.1.2 方波调制的HPM波形第25-27页
    2.2 高功率微波对电子设备的毁伤机理第27-32页
        2.2.1 高功率微波的耦合途径第27-29页
        2.2.2 HPM效应第29-30页
        2.2.3 毁伤机理第30-32页
    2.3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天线端.的前门耦合量计算分析第34-48页
    3.1 前门耦合量的计算方法描述第34-35页
    3.2 天线增益的获取方法第35-37页
        3.2.1 抛物面天线的方向图以及增益获取方法第35-36页
        3.2.2 主瓣内天线增益的计算方法第36-37页
    3.3 天线有效接收面积的计算方法第37-39页
    3.4 接收功率与场强的转化关系第39-40页
    3.5 前门耦合量计算模型的适用范围第40-44页
        3.5.1 计算模型所适用的场区范围第40-41页
        3.5.2 与商用电磁仿真软件结果的对比第41-44页
    3.6 仿真实例第44-46页
        3.6.1 接收功率随天线角度变化第44-45页
        3.6.2 接收功率随HPM频率变化第45-46页
    3.7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等离子体特性第48-60页
    4.1 等离子体形成的微观机理第48-50页
    4.2 等离子体特性第50-54页
        4.2.1 等离子体的震荡性第50-51页
        4.2.2 等离子体对入射的电磁波的衰减计算第51-54页
    4.3 等离子体透射功率的计算模型第54-58页
        4.3.1 计算模型的提出第54-56页
        4.3.2 参数讨论第56-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波导等离子限幅器设计方法第60-78页
    5.1 波导等离子体限幅器的限幅原理第60页
    5.2 等离子体击穿场强以及形成时间计算第60-68页
        5.2.1 等离子体击穿场强的计算第60-62页
        5.2.2 等离子体形成时间计算第62-63页
        5.2.3 参数讨论第63-68页
    5.3 波导等离子体限幅器的设计方法第68-74页
        5.3.1 设计原则第68页
        5.3.2 设计方法第68-71页
        5.3.3 设计实例第71-74页
    5.4 级联限幅器的设计第74-76页
        5.4.1 PIN限幅器特性第74-76页
        5.4.2 级联限幅器性能第76页
    5.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研究结论第78页
    6.2 研究展望第78-80页
致谢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作者简介第86-87页
    1.基本情况第86页
    2.教育背景第86页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并行高阶矩量法分析机载波导缝隙阵列研究
下一篇:典型结构三轴与单轴随机振动应力响应等效的试验条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