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3.1 开放创新 | 第15-17页 |
1.3.2 高校智库 | 第17-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3-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2 论文创新点 | 第24-25页 |
2. 高校新型智库的内涵及特征 | 第25-29页 |
2.1 高校新型智库的内涵 | 第25-26页 |
2.2 高校新型智库的特征 | 第26-29页 |
3. 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9-36页 |
3.1 协同理论 | 第29-31页 |
3.1.1 协同的概念 | 第29页 |
3.1.2 协同论的内容 | 第29-31页 |
3.2 开放创新 | 第31-36页 |
3.2.1 开放创新的概念 | 第31-33页 |
3.2.2 开放创新的内容 | 第33-36页 |
4. 高校新型智库协同建设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36-48页 |
4.1 描述性统计 | 第38-40页 |
4.2 信度分析 | 第40-41页 |
4.3 效度分析 | 第41-43页 |
4.4 相关分析 | 第43-45页 |
4.5 回归分析 | 第45-48页 |
5. 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困境 | 第48-57页 |
5.1 智库建设和研究的"跟风效应"强 | 第48-50页 |
5.2 "它组织"特点明显,智库组织体制缺乏活力 | 第50-52页 |
5.3 智库缺乏自建数据库支持 | 第52-54页 |
5.4 缺乏中介组织的参与,智库成果市场化程度低 | 第54-55页 |
5.5 序参量界定不清,智库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55-57页 |
6. 高校新型智库协同建设的对策 | 第57-68页 |
6.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智库协同发展 | 第57-59页 |
6.2 推动组织体制变革,打造智库"自组织"发展模式 | 第59-61页 |
6.3 培养大数据处理能力,协同构建智库数据库 | 第61-63页 |
6.4 鼓励和引导中介组织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智库成果协作转化机制 | 第63-65页 |
6.5 优化序参量考评指标,多主体联动协同构建多元化的智库评价体系 | 第65-68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