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开放创新背景下高校新型智库协同建设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2-25页
    1.1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3 研究现状第15-21页
        1.3.1 开放创新第15-17页
        1.3.2 高校智库第17-21页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第21-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23页
        1.4.2 研究思路第23页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23-25页
        1.5.1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5.2 论文创新点第24-25页
2. 高校新型智库的内涵及特征第25-29页
    2.1 高校新型智库的内涵第25-26页
    2.2 高校新型智库的特征第26-29页
3. 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理论基础第29-36页
    3.1 协同理论第29-31页
        3.1.1 协同的概念第29页
        3.1.2 协同论的内容第29-31页
    3.2 开放创新第31-36页
        3.2.1 开放创新的概念第31-33页
        3.2.2 开放创新的内容第33-36页
4. 高校新型智库协同建设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36-48页
    4.1 描述性统计第38-40页
    4.2 信度分析第40-41页
    4.3 效度分析第41-43页
    4.4 相关分析第43-45页
    4.5 回归分析第45-48页
5. 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困境第48-57页
    5.1 智库建设和研究的"跟风效应"强第48-50页
    5.2 "它组织"特点明显,智库组织体制缺乏活力第50-52页
    5.3 智库缺乏自建数据库支持第52-54页
    5.4 缺乏中介组织的参与,智库成果市场化程度低第54-55页
    5.5 序参量界定不清,智库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第55-57页
6. 高校新型智库协同建设的对策第57-68页
    6.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智库协同发展第57-59页
    6.2 推动组织体制变革,打造智库"自组织"发展模式第59-61页
    6.3 培养大数据处理能力,协同构建智库数据库第61-63页
    6.4 鼓励和引导中介组织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智库成果协作转化机制第63-65页
    6.5 优化序参量考评指标,多主体联动协同构建多元化的智库评价体系第65-68页
7. 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致谢第74-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5-76页
附录第76-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组织介入社区资源整合与利用的研究--以伊金霍洛旗社会组织双孵化园为例
下一篇:新型医养相结合养老模式运行状况研究--以山东省莘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