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2 Android应用动态检测技术分析 | 第16-27页 |
2.1 Android体系结构 | 第16-17页 |
2.2 Android应用软件组成结构 | 第17-18页 |
2.3 Android恶意应用常用技术分析 | 第18-22页 |
2.3.1 Android恶意应用行为方式 | 第19-21页 |
2.3.2 Android恶意应用入侵方式 | 第21-22页 |
2.4 Android安全机制 | 第22-24页 |
2.5 Android安全检测技术 | 第24-27页 |
2.5.1 应用层安全检测技术 | 第24-26页 |
2.5.2 内核层安全检测技术 | 第26-27页 |
3 基于文件访问规则的Android恶意应用检测方法 | 第27-39页 |
3.1 检测方法框架设计 | 第27-28页 |
3.2 内核行为监控 | 第28-32页 |
3.2.1 内核编译技术 | 第29-30页 |
3.2.2 系统调用劫持技术 | 第30-31页 |
3.2.3 用户态与内核态通信技术 | 第31-32页 |
3.3 行为数据分析 | 第32-39页 |
3.3.1 文件访问规则库 | 第33-35页 |
3.3.2 数据清洗 | 第35-37页 |
3.3.3 数据规整 | 第37-39页 |
4 Android应用动态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39-52页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39-40页 |
4.2 系统整体设计 | 第40-44页 |
4.2.1 总体结构设计 | 第40-42页 |
4.2.2 处理流程设计 | 第42-43页 |
4.2.3 硬件部署设计 | 第43-44页 |
4.3 内核监控子系统 | 第44-48页 |
4.3.1 打开文件行为监控模块 | 第45-47页 |
4.3.2 用户态与内核态通信模块 | 第47-48页 |
4.4 数据分析子系统 | 第48-52页 |
4.4.1 数据清洗模块 | 第49-52页 |
5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52-59页 |
5.1 测试环境配置 | 第52-53页 |
5.2 系统运行测试 | 第53-55页 |
5.3 检测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9页 |
6.2 课题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