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哲学基础论文

历史的再现与转译:1978-1987年间彼得·埃森曼作品的哲学性再探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9页
    1.2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第9页
    1.3 研究的目标和创新点第9-10页
        1.3.1 研究的目标第9页
        1.3.2 研究的创新点第9-10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10-12页
        1.4.1 解构——一种方法,两种划分方式第10-11页
        1.4.2 重写本第11-12页
    1.5 研究的方法与研究框架第12-14页
        1.5.1 研究的方法第12页
        1.5.2 研究框架第12-14页
第二章 最初的实践与转变第14-24页
    2.1 鲍扎体系第14页
    2.2 科林·罗与形式分析法第14-16页
    2.3 特拉尼与法西斯宫第16-18页
    2.4 重读帕拉第奥第18-19页
    2.5 现代建筑——一种观念寄托第19-20页
    2.6 多米诺住宅第20-24页
第三章 历史的再现第24-36页
    3.1 福柯与考古理论第24-25页
    3.2 时间——空间第25-26页
    3.3 时空叠印第26-31页
        3.3.1 先例的再现第26-28页
        3.3.2 时代的隐喻第28-31页
    3.4 时空重塑第31-36页
        3.4.1 历史的终结第31页
        3.4.2 反记忆的思考第31-32页
        3.4.3 叠置的表意第32-36页
第四章 文学与哲学迁移第36-59页
    4.1 德里达与解构哲学第36-41页
    4.2 Romeo and Juliet第41-44页
        4.2.1 文学溯源第41-42页
        4.2.2 概念演绎第42-44页
    4.3 Chora Works第44-59页
        4.3.1 表意的逆向性第46-49页
        4.3.2 叠合的重写本第49-51页
        4.3.3 颜色的图解性转变第51-53页
        4.3.4 观者身份的二重性第53-54页
        4.3.5 理念的异化第54-59页
第五章 宗教溯源第59-65页
    5.1 朝圣之城第59-62页
    5.2 非自然的自然第62页
    5.3 模糊的图底第62-6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启示第65-74页
    6.1 埃森曼的手法特点第65-68页
        6.1.1 历史的再现与演绎第65-66页
        6.1.2 引用外部文本,表达批判精神第66页
        6.1.3 丰富建筑表达形式第66-67页
        6.1.4 平面趋向立体主义式的多层元素重叠并置第67-68页
        6.1.5 强烈的自我指涉性,不断复现的设计片段第68页
    6.2 埃森曼的手法意义第68-71页
        6.2.1 推动建筑形式与审美转变第68-69页
        6.2.2 奠定参数化设计基础第69-71页
    6.3 多学科视角下的理论发展思考第71-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其他参考书目第78-80页
图片来源第80-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地区养老设施室内风环境研究
下一篇: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淀粉含水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