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论文--数理统计论文--一般数理统计论文

遗传流行病学纵向分析中的若干统计问题:数据分析与降维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本研究涉及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问题概述第15-35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纵向研究的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1 纵向研究的定义第16页
        1.2.2 纵向研究的特点第16-17页
        1.2.3 纵向研究设计与分析方法的发展第17-19页
    1.3 应用统计学在遗传流行病学领域的发展第19-23页
        1.3.1 应用统计学在遗传流行病学领域的角色第19-20页
        1.3.2 应用型方法研究与创新型方法研究第20-22页
        1.3.3 本研究的方法研究类型第22-23页
    1.4 本研究的研究范畴第23-26页
        1.4.1 纵向研究中的缺失数据问题第24页
        1.4.2 生存偏倚第24-25页
        1.4.3 纵向研究中的高维数据降维与分析第25-26页
    1.5 本研究的意义第26页
    1.6 参考文献第26-35页
第二章 纵向研究中的缺失数据处理第35-57页
    2.1 研究背景第35-36页
    2.2 本研究的数据特征第36-37页
    2.3 缺失数据插补以及光疗效应校正方法第37-38页
        2.3.1 光疗效应的设定第37-38页
        2.3.2 时间变量的选择第38页
    2.4 结果第38-47页
        2.4.1 混合模型的遴选标准第38-42页
        2.4.2 缺失数据插补和光疗效应校正结果第42-47页
    2.5 讨论第47-51页
        2.5.1 本研究的数据特点及形成原因第47-48页
        2.5.2 本研究的缺失数据插补和光疗效应校正方法的特点第48-50页
        2.5.3 缺失数据插补与光疗效应校正的效果第50-51页
    2.6 结论第51-52页
    2.7 参考文献第52-57页
第三章 生存偏倚分析方法研究第57-88页
    3.1 研究背景第57-58页
    3.2 UGT1A1与CHD的研究现状第58-60页
    3.3 研究方法第60-73页
        3.3.1 理论研究群体与实际研究群体第60-61页
        3.3.2 实际病例对照研究比数比(OR_E)与理论比数比值(OR_T)第61-64页
        3.3.3 OR_T的估计以及假设检验方法第64-72页
        3.3.4 OR_T的估计以及假设检验方法的实现第72-73页
    3.4 实例分析结果第73-80页
        3.4.1 实际数据的关联分析结果第73-74页
        3.4.2 算法实现第74-76页
        3.4.3 结果第76-80页
    3.5 讨论第80-83页
        3.5.1 生存偏倚的评估和检验第80-82页
        3.5.2 生存偏倚假设下的UGT1A1与CHD关联分析第82-83页
    3.6 结论第83页
    3.7 参考文献第83-88页
第四章 单变量高维数据分析第88-108页
    4.1 研究背景第88-89页
    4.2 本研究的数据及传统分析方法第89-91页
    4.3 本研究的方法第91-93页
        4.3.1 SELDI蛋白质谱数据的预处理第91-92页
        4.3.2 本研究的方法构建第92-93页
        4.3.3 本研究的方法与传统分析方法的比较第93页
    4.4 结果第93-99页
        4.4.1 实例分析结果第93-97页
        4.4.2 与传统分析方法的比较结果第97-99页
    4.5 讨论第99-103页
    4.6 结论第103页
    4.7 参考文献第103-108页
第五章 纵向研究高维数据分析——高原习服与非遗传性个体因素相关分析第108-145页
    5.1 研究背景第108-111页
        5.1.1 高原习服第109页
        5.1.2 高原习服与高原疾病、高原适应的关系第109-110页
        5.1.3 影响高原习服的因素第110-111页
    5.2 本研究的数据第111-112页
    5.3 统计分析方法第112-113页
    5.4 结果第113-135页
        5.4.1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第113-114页
        5.4.2 混杂因素——籍贯居住地海拔高度第114-118页
        5.4.3 高原习服生理性指标变化第118-121页
        5.4.4 混合模型分析结果第121-125页
        5.4.5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分析结果第125-129页
        5.4.6 BMI与高原习服生理性指标的变化第129-131页
        5.4.7 吸烟与高原习服生理性指标的变化第131-132页
        5.4.8 饮酒与高原习服生理性指标的变化第132-135页
    5.5 讨论第135-140页
        5.5.1 混杂因素—籍贯居住地海拔高度第135-136页
        5.5.2 高原习服生理性调节过程第136-137页
        5.5.3 BMI与高原习服生理性调节第137-138页
        5.5.4 吸烟与高原习服生理性调节第138页
        5.5.5 饮酒与高原习服生理性调节第138-139页
        5.5.6 本研究的特点第139-140页
    5.6 结论第140页
    5.7 参考文献第140-145页
第六章 纵向研究高维数据分析——高原习服与遗传因素相关研究第145-197页
    6.1 研究背景第145-148页
        6.1.1 缺氧诱导因子(HIF1α、HIF2α)的研究现状第145-146页
        6.1.2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研究现状第146-147页
        6.1.3 肌红蛋白基因(MB)的研究现状第147-148页
    6.2 本研究数据第148页
        6.2.1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第148页
        6.2.2 基因分型数据第148页
    6.3 统计分析方法第148-149页
    6.4 结果第149-178页
        6.4.1 HIF1α基因的研究结果第149-159页
        6.4.2 HIF2α基因的研究结果第159-165页
        6.4.3 eNOS基因的研究结果第165-172页
        6.4.4 MB基因的研究结果第172-178页
    6.5 讨论第178-184页
        6.5.1 HIF1α、HIF2α基因与高原习服第178-180页
        6.5.2 eNOS基因与高原习服第180-181页
        6.5.3 MB基因与高原习服第181-182页
        6.5.4 本研究的特点第182-184页
    6.6 结论第184页
    6.7 参考文献第184-197页
结语第197-200页
    1. 本论文研究内容总结第197页
    2. 应用统计学在遗传流行病学领域的发展第197-198页
    3. 展望第198-200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200-201页
致谢第201-204页

论文共2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phB/ephrinB反向信号在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前列腺癌细胞中的PTEN的多重miRNA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