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言 | 第13-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1.2 研究的方法 | 第16-18页 |
1.3 论文的框架 | 第18-20页 |
2 水权理论与水权制度 | 第20-45页 |
2.1 产权与水权的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2 水权的分类与分配 | 第23-30页 |
2.3 水权交易与水权市场 | 第30-39页 |
2.4 中国的多层次水权交易制度 | 第39-45页 |
3 区域水权的初始分配 | 第45-71页 |
3.1 案例:黑河流域的“均水制” | 第45-51页 |
3.2 假说:“均水制”的本质是区域水权的初始分配 | 第51-53页 |
3.3 求证:区域水权的初始分配与政府的偏好和主导 | 第53-60页 |
3.4 结论:水权方程与水权交易 | 第60-66页 |
3.5 推论:“自主治理”不适用于“大流域”的水权初始分配 | 第66-71页 |
4 水权交易与政府创新 | 第71-96页 |
4.1 案例:充满争议的中国首例水权交易 | 第71-75页 |
4.2 假说:转型期水权制度创新需要政府推动 | 第75-78页 |
4.3 求证之一:区域水权交易是政府的理性选择 | 第78-81页 |
4.4 求证之二:模糊水权的明晰化必须依靠政府 | 第81-88页 |
4.5 求证之三:水权需求是水权交易的主要动因 | 第88-92页 |
4.6 结论:水权交易是约束条件下的优化选择 | 第92-96页 |
5 水权交易与交易成本 | 第96-118页 |
5.1 案例:以水权制度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试点 | 第96-99页 |
5.2 假说:交易成本是影响水权交易的关键变量 | 第99-103页 |
5.3 求证:水权制度创新的意义在于降低交易成本 | 第103-113页 |
5.4 结论:水权交易制度创新具有巨大的潜在收益 | 第113-118页 |
6 水权交易的价格决定 | 第118-138页 |
6.1 案例:上海市与嘉兴市水污染权制度改革 | 第118-120页 |
6.2 假说:水污染权初始价格不影响均衡价格的形成 | 第120-122页 |
6.3 求证: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决定水污染权价格 | 第122-129页 |
6.4 结论:水权交易价格无需政府定价 | 第129-130页 |
6.5 推论:水污染权交易制度的实施条件 | 第130-138页 |
7 水权界定与水权交易 | 第138-148页 |
7.1 水权制度变迁案例的比较 | 第138-140页 |
7.2 从科斯定理到水权定理 | 第140-145页 |
7.3 水权交易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 | 第145-148页 |
8 结论与启示 | 第148-154页 |
8.1 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 | 第148-149页 |
8.2 理论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9-150页 |
8.3 水权改革实践的启示 | 第150-152页 |
8.4 有待深入的若干问题 | 第152-154页 |
9 参考文献 | 第154-161页 |
10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61-165页 |
10.1 发表学术论著 | 第161-162页 |
10.2 从事科研项目 | 第162-163页 |
10.3 获奖科研成果 | 第163-165页 |
11 后记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