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空心村”治理模式研究--以武汉洪山区建设乡为例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8页
    1.1 选题背景与课题意义第14-16页
        1.1.1 选题背景第14-15页
        1.1.2 课题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第16-21页
        1.2.1 国外研究动态第16-18页
        1.2.2 国内研究动态第18-21页
    1.3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第21-25页
        1.3.1 核心概念第21-22页
        1.3.2 农村空心化发展所涉及相关理论第22-25页
    1.4 研究对象、及思路与方法第25-27页
        1.4.1 研究对象第25页
        1.4.2 研究思路第25-26页
        1.4.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6-27页
    1.5 创新与不足第27-28页
第二章 农村空心化发展的成因分析第28-32页
    2.1 体制与制度因素第28-29页
    2.2 经济与社会因素第29-30页
        2.2.1 农村资源与环境因素边际效益低第29页
        2.2.2 农村居民的主体意识水平与故土情结第29-30页
    2.3 法制与管理因素第30-32页
        2.3.1 三农相关的法制建设滞后第30-31页
        2.3.2 农村、农业建设规划管理失当,审批制度管理不健全第31-32页
第三章 空心村发展的影响分析第32-35页
    3.1 正面影响第32-33页
        3.1.1 农民增收途径丰富,生活状况有所改善,素质得到提升第32页
        3.1.2 促进资源配置,加速社会变迁第32-33页
    3.2 负面影响第33-35页
        3.2.1 农村资源流失、养老危机产生、治安状况恶化第33页
        3.2.2 农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住房、宅基地闲置荒废第33-34页
        3.2.3 村庄布局混乱、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发生恶化第34页
        3.2.4 农村基础教育陷入困境第34-35页
第四章 空心村治理模式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进程第35-40页
    4.1 空心村治理模式概念第35-37页
    4.2 空心村治理模式研究历程第37-40页
第五章 建设乡“空心村”问题现状分析第40-46页
    5.1 全乡整体概述第40-41页
    5.2 建设乡“空心村”形成的相关具体要素情况调查第41-46页
        5.2.1 调查对象村人口基本情况第41-44页
        5.2.2 调查对象村闲置房屋情况调查表第44页
        5.2.3 调查对象村三农基建情况第44-46页
第六章 建设乡空心村治理模式探讨第46-50页
    6.1 基建建设导向型模式-天兴村为例第46-47页
        6.1.1 天兴村基本状况第46页
        6.1.2 天兴村空心村问题综合治理对策第46-47页
        6.1.3 相关政策建议第47页
    6.2 智力引进导向型模式-群力村为例第47-48页
        6.2.1 群力村基本状况第47-48页
        6.2.2 群力村规划与治理对策第48页
        6.2.3 相关政策建议第48页
    6.3 产业转型导向型模式-建设村为例第48-50页
        6.3.1 建设村基本状况第48-49页
        6.3.2 建设村规划与治理对策第49页
        6.3.3 相关政策建议第49-50页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致谢第55-5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命运、生命力与悲剧--论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
下一篇:袁枚咏物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