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及其富营养化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3.1 清水江流域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3.2 水质评价及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4 常用评价方法综述 | 第12-16页 |
1.4.1 水质评价方法 | 第12-14页 |
1.4.2 富营养评价方法 | 第14-16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清水江流域概况及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18-23页 |
2.1 清水江流域概况 | 第18-2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2.1.2 水文气象概况 | 第19页 |
2.1.3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2.1.4 生态及植被概况 | 第19页 |
2.1.5 环境状况 | 第19-20页 |
2.2 清水江流域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20-23页 |
2.2.1 样品的采集 | 第20-21页 |
2.2.2 样品测试分析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清水江流域水环境因子污染特征分析 | 第23-37页 |
3.1 清水江流域环境因子年际变化分析 | 第23-24页 |
3.2 清水江流域环境因子年内变化趋势分析 | 第24-25页 |
3.3 清水江流域评价因子丰、枯水期污染特征分析 | 第25-34页 |
3.3.1 清水江流域营养盐变化趋势分析 | 第29-32页 |
3.3.2 清水江其他评价因子变化趋势分析 | 第32-34页 |
3.4 清水江流域水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清水江流域水质评价 | 第37-49页 |
4.1 水质评价方法 | 第37-40页 |
4.1.1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 | 第37-38页 |
4.1.2 权重的确定 | 第38-39页 |
4.1.3 系统聚类分析法 | 第39页 |
4.1.4 因子分析法 | 第39-40页 |
4.2 水质现状评价 | 第40-44页 |
4.2.1 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4.2.2 水质达标率及变化分析 | 第42-44页 |
4.3 污染源识别 | 第44-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清水江流域富营养化风险评价 | 第49-61页 |
5.1 综合评价方法 | 第49-53页 |
5.1.1 对数型幂函数普适指数公式 | 第49-50页 |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50-53页 |
5.2 富营养化风险评价 | 第53-59页 |
5.2.1 对数型幂函数普适指数评价结果分析 | 第53-57页 |
5.2.2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5.3 主控因子分析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