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我国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及风险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1章 导论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1 国外P2P网络借贷快速发展第8页
        1.1.2 国内P2P网络借贷野蛮生长第8-9页
        1.1.3 国内政策重视P2P网络借贷健康发展第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1页
        1.2.1 有助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第9-10页
        1.2.2 有助于拓宽个人融资渠道第10页
        1.2.3 有助于丰富投资者的选择第10-11页
    1.3 文献综述第11-13页
        1.3.1 国外文献回顾第11-12页
        1.3.2 国内文献回顾第12-13页
        1.3.3 文献评述第13页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第13-14页
    1.5 创新与不足第14-15页
第2章 P2P网络借贷的理论基础第15-25页
    2.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种类第15-17页
        2.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第15-16页
        2.1.2 互联网金融的种类第16-17页
    2.2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及特征第17-20页
        2.2.1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第17页
        2.2.2 P2P网络借贷与银行贷款的差异第17-18页
        2.2.3 P2P网络借贷的特点第18-20页
        2.2.4 P2P网络借贷的流程第20页
    2.3 长尾理论第20-21页
    2.4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1-23页
    2.5 搭便车问题第23-25页
第3章 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第25-36页
    3.1 P2P网络借贷在国外的发展第25-28页
        3.1.1 美国P2P行业发展现状第25页
        3.1.2 英国P2P行业发展现状第25-27页
        3.1.3 国外P2P行业发展新趋势第27-28页
    3.2 P2P网络借贷在我国发展现状第28-34页
        3.2.1 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阶段第28-31页
        3.2.2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地域分布第31页
        3.2.3 我国P2P网络借贷收益率及期限第31-33页
        3.2.4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参与者结构第33-34页
    3.3 P2P网络借贷产生的原因第34-36页
第4章 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第36-44页
    4.1 国外P2P平台运营模式第36-40页
        4.1.1 英国Zopa模式第36-37页
        4.1.2 Lending Club模式第37-39页
        4.1.3 英国Zopa和美国Lending Club运营模式的比较及启示第39-40页
    4.2 国内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第40-42页
        4.2.1 债权转让模式第40-41页
        4.2.2 担保模式第41-42页
        4.2.3 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第42页
    4.3 国内外经营模式的比较第42-44页
第5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的风险第44-48页
    5.1 平台定位不明确第44页
    5.2 平台质量层次不齐,存在大量不合规平台第44-45页
    5.3 平台存在极大经营风险第45-46页
    5.4 平台经营存在法律风险第46页
    5.5 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第46-48页
第6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第48-52页
    6.1 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趋势第48-49页
        6.1.1 优胜劣汰不可避免第48页
        6.1.2 纯线上模式将成主流第48-49页
        6.1.3 行业监管趋严第49页
        6.1.4 兼并收购趋多第49页
    6.2 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的建议第49-52页
        6.2.1 平衡好金融创新和监管关系第49-50页
        6.2.2 建立行业自律联盟第50页
        6.2.3 适当放开征信系统,促进网络借贷平台转型第50页
        6.2.4 增加对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教育第50-52页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nnexin A2对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KLF4在卵巢癌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